Linguista

科学研究成功的三大黄金法则「Rosetta Dijkstra」

本文致力于阐述三条规则,若想在科研中获得成功,遵循这些规则是必要的。(如果你能设法遵循它们,它们将被证明近乎充分,但那是另一回事了。)记录这些规则是为了那些渴望在科研中取得成功,却因未意识到这些规则并违反了它们而失败的人们。为避免任何误解,我想在第一段就强调,本文纯粹是务实的:不包含任何道德评判,你完全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将追求科研成功视作人生中的崇高目标。我甚至把完全不做此决定的选择权留给你。

第一条规则是“内在”的:它与你同他人的关系无关,只关乎孤立的你自己。内容如下:

“尽可能提高你的质量标准,达到你能承受的最高水平,避免在常规问题上浪费时间,并始终尝试尽可能在你的能力边界上工作。这样做,因为这是发现如何向前推动该边界的唯一途径。”

这条规则告诉我们,显而易见的可能以及显而易见的不可能都应避开:前者不具启发性,后者则毫无希望,两者都各有其贫瘠之处。

第二条规则是“外在”的:它处理“科学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内容如下: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既有社会意义,又具科学严谨性。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能同时满足这两个愿望的课题,那我们是幸运的;如果这两个目标相互冲突,那么应让科学严谨性的要求占上风。”

这条规则的理由显而易见。如果你完成了一项无人感兴趣的“完美”工作,并无害处,恰恰相反:至少有一些“完美”的东西——即便它无关紧要——被增添到了我们的文化之中。然而,如果你为一个紧迫的问题提供了一个不成熟的、所谓的解决方案,你确实对世界造成了伤害,因为鉴于问题的紧迫性,世界只会非常乐意应用你那无效的“药方”。难怪江湖骗术总是在不治之症相关的领域大行其道。(我们的第二条规则传统上被社会科学所违背,其程度之深,以至于人们现在可以质疑它们是否还配得上“科学”这个名称。)

第三条规则在“内在/外在”的标尺上介于两者之间:它处理你与你的科研同事之间的关系。内容如下:

“永远不要去解决一个问题,如果你能相当确定(现在或在不久的将来)其他人也会着手解决它,而且那些人在解决该问题上至少和你一样有能力、条件一样好。”

理由同样显而易见。如果其他人能得出与你所能获得的同样好的解决方案,那么你放手不管,世界也不会有任何损失。第三条规则的一个推论是,永远不要与同事竞争。如果你相当确定在某一领域你会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好,请全身心投入去做;但若存有疑虑,则应放弃。第三条规则确保你的贡献——如果确实有贡献的话!——将是独一无二的。


我曾与来自世界各地、生活和工作环境迥异的多位同事核对过这三大黄金法则。他们都表示同意,并且也未感到震惊。这些规则或许让你觉得有点残酷……如果是这样,它们就应该如此,因为你越早发现科学世界并非一个温和之地,而是——就此而言,像其他大多数世界一样——一个相当残酷无情的世界,对你越好。愿你顺利。


Transcription by Hai Zhou.

最后修订于 2003年6月19日,星期四 (Last revised on Thu, 19 Jun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