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ista

中国经济现状「知乎问答一则」

问:我不懂经济,大一还在读书,有大哥能给我通俗讲一下我国的很多经济问题吗?还有国内现状?

<知乎,44个回答,89关注>

答:(minerion•经济学博士生,不懂货币金融)

我们不必将经济视为一门高深的玄学,我们习惯了用“景气”与“不景气”来描述经济,仿佛它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会自己生病。这个比喻本身,就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我们并非在经历经济不景气,我们是在偿还一笔早已预支的繁荣。

过去二十年,我们目睹了奇迹。城市拔地而起,财富仿佛凭空涌现。但这一切的底层燃料是什么?是时间的抵押。我们通过土地财政与银行信贷,将未来三十年的收入,集中到了一个十年里进行消费,主要用于建造房子。一个普通的家庭,通过一份长达三十年的房贷合同,实际上是把他们未来劳动所得的很大一部分,在今天一次性地“花”掉了。当整个社会无数的家庭都这样做时,就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前所未有的需求,带动了钢铁、水泥、家居等无数行业。这就是那段“繁荣”的真相。它不是内生性的,而是通过金融工具,向未来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借贷。

现在,未来已至。那笔被预支的消费,到了需要偿还的时刻。人们感到手头拮据,不敢消费,并不是因为突然变懒了,也不是生产力真的衰退了。恰恰相反,我们的生产力依然强大。我们能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商品。但问题是,为这些商品付款的人,他们的购买力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支付给了那套房子。当下的消费低迷,不是一个新问题,而是那个旧问题的必然结果。我们正在经历的,是那场盛宴之后的漫长结账过程。

这就解释了你的第二个困惑:生产力在进步,工资为何不涨?因为在一个以“资产建设”为核心驱动的经济体里,生产的终点不是消费,而是形成新的资产。新增的财富,并没有被设计成需要通过工资流向劳动者,再通过消费回流到企业。它的流向是:从银行流出,经过企业和工人的手,最终凝固成钢筋水泥,并以债务的形式,沉淀在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在这个循环里,工资只是一个中间环节的成本,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资本需要的,是完成这个建造循环,而不是为劳动者的消费能力负责。当建造的潮水退去,这个循环中断,工资的增长便失去了最重要的引擎。

那么,为何欧美日韩的工资那么高?这里有一个更深层的逻辑。他们的经济体,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博弈甚至危机之后,最终形成了一个共识:工资不是劳动的报酬,而是社会得以延续的成本。高工资和高福利,本质上是资本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而支付的“保险费”。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有购买力的中产阶级来消费商品,生产本身就毫无意义,整个系统就会崩溃。他们的劳动者素质或者“老本”固然是基础,但更关键的,是他们的分配体系将“让民众有钱消费”视作经济循环的必要一环,而不仅仅是生产的副产品。这是一个已经完成了从“生产驱动”到“消费驱动”惊险一跃的经济体。

最后,一个家庭有多少存款才算正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它将一个系统性的风险,伪装成了一个个体能力的问题。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个人不需要储备大量的现金来应对医疗、养老、失业等突发事件。这些风险应该由一个强大的社会保障网络来分担。当你需要用“存款多少”来衡量安全感的时候,这本身就说明,你所处的环境,将本该由社会承担的责任,转移到了每一个独立的家庭身上。一个家庭没有10万存款,这不代表他们是社会的底层,这恰恰说明,他们是这个风险转移结构中最脆弱、也最真实的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