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ista

内在概念的基石作用:认知体系的内生性成长与整合「NotDeepReport」

一、 引言:个体理解的图景

个体如何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以及在这一体系中,那些自发形成、深深植根于个人经验与思考的概念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这些“内生的”概念,即便与主流或学术定义不尽相同,也可能已然成为个体认知结构中至关重要的“基石”。若将这些概念强行剥离,个体认知体系确有可能面临“崩塌”的风险。相较于此,每遇新概念便求诸文献、机械背诵的定义,不仅过程“低效”,且可能因缺乏必要的理解条件而令人“沮丧”。

本报告旨在回应上述关切,深入探讨个体内部概念发展成长的必要环境,以及这些概念如何与思维体系中其他要素进行有机关联。此过程并非随意,而是需要通过不断吸收各类信息来辅助其成长。当这些内生概念形成体系后,其价值将逐渐释放,赋予个体对问题独特性的理解,因为它源于自身的知识体系,而非过度依赖外部认知。事实上,即便是学术界,不同学者对基本概念的解读亦存差异,这恰恰凸显了尊重个体对概念内生性理解的必要性。

本报告将借助认知心理学、认识论及学习科学等领域的理论,系统阐述个体概念的形成机制、其在认知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有机成长的动态过程、遭遇挑战时的影响,以及在外部标准化知识并存的世界中,此种独特内部框架的价值所在。此探讨的核心在于揭示个体认识论(个体如何认识其所认识的知识)与社会公认知识之间的动态张力,这本身即是学习与智识发展的基本面向。个体期望概念能够“有机成长”并“相互连接”,这暗示了一种对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而非碎片化、原子化的追求,这对教育设计和个人知识管理均具有深远启示。

二、 我们认知世界的内在架构:从内部构建

个体认知体系并非一片空白,而是由一系列内在结构所塑造。这些结构如同个体认知世界的蓝图,指导着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和预测周遭事物。

A. 个人构念与图式:个体认知的蓝图

乔治·凯利(George Kelly)的个体建构心理学理论提出,个体如同“科学家”,通过发展“个人构念”(Personal Constructs)来解释经验并预测未来事件¹。这些构念是二元对立的认知模板(例如,好与坏,刺激性与沉闷性),具有个体独特性,并以层级结构组织,其中“核心构念”位于中心地位,对个体的身份认同至关重要,且极难改变³。凯利的理论强调,个人构念并非被动接受的标签,而是个体用以“构筑、诠释、预言或将经验意义化”的主动认知结构¹。这种主动建构的特性,与用户所强调的“内生性”理解不谋而合。核心构念的重要性,也解释了为何当这些基础概念受到挑战时,个体可能会感受到认知体系的动摇。

与此相似,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图式”(Schemas)概念,指的是个体在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认知结构或心理模型,是组织和解释信息的有序模式⁵。图式是智力行为的基本构建单元,代表了一种组织知识的方式⁵。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断修改和充实这些图式的过程。这些图式如同个人构念一样,由个体主动建构和调整,为用户关于内部概念架构的观点提供了理论支持。

B. 主动学习者:我们如何建构而非仅仅接收知识(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深受皮亚杰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学者的影响,主张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主观的、个体化的过程。学习者并非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互动,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⁸。知识的建构依赖于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的创造过程⁸。

这一理论视角有力地支持了个体对“机械式地进行背诵”定义的反感,以及对概念“在自己内部思维中发展成长”的期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等待知识灌输的“空瓶”,而是其认知结构的积极“建筑师”。“主动参与”和“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⁸ 的核心观点,与用户所描述的内在的、自我导向的认知过程高度一致。

个人构念和图式的本质——作为积极的、组织性的框架——决定了学习过程必然是建构性的。倘若人类心智天然地通过这些个人化的镜头来组织和解读信息,那么仅仅被动地接收信息,对于达成深刻理解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凯利指出,个体运用构念来“解释和预测”¹,皮亚杰则认为图式能够“组织信息”⁶。这揭示了心智中一种固有的、主动的组织倾向。若此倾向为真,那么学习行为就必须调动这些组织结构,这正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所在⁸。因此,个体认知架构的特性,使得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方法成为必要。

凯利和皮亚杰的理论,尽管术语不同,均强调了这些内部结构所具有的前瞻性和预期性功能。我们并非仅仅对刺激做出反应,而是运用自身的构念或图式来预测和理解未来的遭遇。凯利的基本假设即为“人的活动都是受到他个人所用以预测事件的结构所指引”²。个人构念被用于“预测事件”¹。皮亚杰的图式则指导行动与阐释,这意味着对事物运作方式的某种预期。这种前瞻性的、预测性的特质,使得这些内部结构对于个体在世界中的导航至关重要,也因此构成了其认知体系的“基石”。它们不仅是描述性的,更是指导个体与世界互动的规范性框架。

倘若认知架构本质上是个体化的并且是主动建构的,那么教育和沟通策略就必须尊重并利用这种个体性,而非追求一种“一刀切”的信息传递模式。凯利强调“个人”构念¹,建构主义则突出“个体化”过程⁸。如果这种个体性是认知架构的基础,那么标准化的、非个体化的教学或沟通方法,其效果可能会逊于那些承认并融入个体框架的方法。

三、 概念的有机成长:培育内在的意义生态系统

概念在个体认知体系中的发展,并非孤立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如同培育一个内部的生态系统,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持续的滋养。

A. 行动与反思中的学习:经验循环(柯尔伯格)

戴维·柯尔伯格(David Kolb)的体验式学习理论将学习定义为“通过经验的转化来创造知识的过程”¹⁰。他的模型包含一个四阶段的循环:具体经验(Concrete Experience, CE)、反思性观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 RO)、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 AC)和主动实验(Active Experimentation, AE)¹⁰。

柯尔伯格的理论¹⁰ 为用户所描述的“有机成长”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模型。个体并非仅仅被动地吸收“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材料”,而是主动地参与其中(具体经验),对其进行反思(反思性观察),形成个人的理解或理论(抽象概念化——即内部概念的形成),然后将这些理解付诸实践进行检验(主动实验)。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¹⁰ 使得概念能够通过与世界的持续互动而演化和强化,这与用户关于概念在“内部思维体系中”发展的观点十分契合。

B. 同化、顺应与认知平衡的追求(皮亚杰)

皮亚杰确定了两种个体整合新信息的互补过程:“同化”(Assimilation),即将新经验纳入现有图式;以及“顺应”(Accommodation),即当现有图式无法容纳新经验时,调整现有图式或创建新图式以适应新经验⁵。对“平衡”(Equilibration,即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的追求,是认知发展的驱动力⁶。

这些机制⁵ 详细描述了概念如何在用户的认知体系中“成长”并“与其他要素进行有机关联”的微观过程。当个体接触到新的“材料”(信息、问题)时,首先会尝试将其同化到现有的概念框架中。如果失败并产生“失衡”状态(disequilibrium)⁶,则会发生顺应,从而导致内部概念的精炼或重组。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正是有机概念发展的核心。

C. 内化:将外部输入编织进个人肌理(维果茨基)

利维·维果茨基提出,包括复杂概念在内的高级心智功能,起源于社会互动,随后被个体“内化”¹⁵。语言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将外部的、社会共享的知识转化为内部的心理工具¹⁶。

内化过程¹⁵ 解释了外部信息(例如,用户提及的来自“文献”或“各种材料”的信息)如何真正变得“内生”并成为个体“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并非被动的复制,而是一种主动的转化。此过程确保了概念不仅仅是被“机械式地进行背诵”,而是被深刻理解并与个体已有的认知框架整合,从而使其能够有意义地“成长”。

柯尔伯格的循环、皮亚杰的适应机制以及维果茨基的内化过程,并非相互排斥,而是描述了同一个有机概念成长过程的不同层面或方面。柯尔伯格提供了经验的宏观循环,皮亚杰揭示了图式适应的微观机制,而维果茨基则阐明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的社会文化路径。例如,柯尔伯格的“抽象概念化”¹⁰ 阶段可以被视为皮亚杰式图式⁶ 的形成或精炼。柯尔伯格循环中的“具体经验”和“主动实验”则为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过程提供了原始素材。而源于社会互动和文化工具(如在反思或抽象概念化过程中使用的语言)的、维果茨基式的内化概念¹⁶,则转变为皮亚杰所描述的图式,并通过柯尔伯格的循环进行检验。这些理论共同描绘了一幅关于内部概念如何发展的连贯图景。

用户在查询中提到死记硬背的过程“恐怕非常低效,而且会令人沮丧”。皮亚杰的“失衡”概念⁶ 是一种认知上的不适感,它能够激发顺应和学习。真正的有机成长往往涉及到努力应对那些最初难以融入现有知识体系的挑战性材料,一旦通过顺应恢复了平衡,就能达至更深刻和稳固的理解。这与死记硬背所带来的肤浅的轻松感形成对比,后者恰恰回避了这种富有成效的“挣扎”。用户所期望的“概念在自己内部思维中发展成长的必要环境”,其本质可能就包含着这种积极的、富有挑战性的认知过程。

如果概念的成长确实是有机的,并且涉及到这些动态过程,那么用户所担心的“直接抽离”概念的尝试,不仅会在心理上造成创伤,在认识论上也是有缺陷的。这种做法忽视了稳固理解所具有的相互关联的、根植于经验的以及社会中介的本质。用户担心“直接抽离”会导致“认知体系出现崩塌”。柯尔伯格、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将概念发展描绘为一个建构、连接和转化的过程,而非孤立单元的堆砌。柯尔伯格的循环是迭代的¹⁰。皮亚杰的图式是相互连接的(如“子系统”的平衡)⁶。维果茨基的概念则植根于社会¹⁶。因此,“抽离”一个概念,就如同从一个生态系统中移除一个重要器官——由于概念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整个系统的完整性都会受到损害。

下表总结了支持内生概念发展的关键理论:

表1:内生概念发展的理论支柱

理论/概念 关于概念形成/成长的核心观点 突出的内生发展机制 与用户关于内部概念系统观点的关联性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个体主动建构独特的、双极性的认知模板(构念)来解释经验、预测未来,形成层级化的构念系统。¹ 通过经验不断检验和修正个人构念,尤其是核心构念的稳定与调整。 支持了概念作为认知“基石”且具有个体独特性的观点;核心构念的稳定性解释了为何其受损会导致认知系统受威胁。
皮亚杰的图式与适应理论 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发展认知图式(知识的组织结构),并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实现认知成长,追求认知平衡。⁵ 同化(将新信息纳入现有图式)与顺应(调整图式以适应新信息)的动态平衡。⁶ 详细阐释了概念如何通过与新信息互动而在内部“有机成长”并“与其他要素进行有机关联”,解释了概念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通过主动参与、探索和互动来积极建构个人知识和意义的过程。⁸ 学习者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非被动接受;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性和个体经验的基础性作用。 直接印证了用户对“机械背诵”的批判,以及对概念在“内部思维中发展成长”的期望;强调了学习者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主体性。
柯尔伯格的体验式学习理论 知识是通过经验的转化(经历-反思-概念化-实验的循环)而被创造出来的。¹⁰ 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主动实验的四阶段循环,强调从行动和反思中提炼和检验概念。 为概念如何通过“不断吸收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材料”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提供了清晰模型,体现了概念成长的实践性和迭代性。
维果茨基的内化理论 高级心智功能(包括概念)源于社会文化互动,通过语言等工具的辅助,从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心理机能。¹⁵ 社会共享的知识和工具(尤其是语言)通过有意义的互动被个体吸收、转化并整合进个人认知结构。 解释了外部信息(如文献、他人观点)如何不仅仅被记忆,而是被真正理解并融入个体“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内生”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独特性。

四、 内生性理解的意义:为何我们独特的视角至关重要

个体通过内部认知过程发展起来的独特理解,即内生性理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仅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更在问题解决、创新以及知识的深层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A. 个人意义建构在问题解决与创新中的力量

个人意义建构,即个体赋予经验重要性和连贯性的过程,深刻影响着其如何解读挑战并寻求解决方案¹⁸。当个体能够将问题与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构建的意义联系起来时,其解决问题的动力会更为持久,也更有可能从独特的视角审视问题,从而催生出标准化的外部视角难以触及的创新性方案¹⁸。研究表明,具有更成熟内部框架(如更高的自我发展水平)的个体,在识别和处理复杂问题时表现更佳¹⁸。加西亚(Garcia)¹⁸ 和里克(Rieck)¹⁹ 的研究均显示,问题识别和解决方案的形成深受这些个人意义框架的影响。

B. 超越显性知识:珍视默会知识与直觉

知识并不仅限于那些能够清晰表达和记录的显性知识(如教科书中的定义)。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是一种个人化的、源于经验和直觉的、难以完全言传的知识形态²⁰。这种知识对于创新、复杂问题的解决以及高效的团队协作至关重要²⁰。用户所珍视的“内生性发展的”概念,富含了大量的默会知识。这种通过个人体验和反思(如柯尔伯格学习循环所描述)积累起来的知识,使得个体能够进行细致入微的理解和直觉性的判断,这是纯粹的、通过“记忆”获得的显性知识所无法比拟的。用户赋予其内部概念的“价值”,部分即在于这种深度内隐的、可操作的默会知识²⁰。

与此同时,直觉在问题解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常被描述为一种“对事物真伪、行为模式的宏观感知”²¹。一个有机成长、发展完善的内部概念体系,很可能孕育出强大的直觉能力。用户所强调的知识“互联互通”,有助于实现快速的、非线性的模式识别,这正是直觉思维的特征。这种直觉为理解的“独特性”贡献良多。

C. 个人经验与特异性框架的认识论分量

个人经验能够使个体敏锐地察觉到现实的不同侧面,并促使其质疑那些缺乏相似经验者所认为不言自明的假设²²。这反过来影响了个体的理论倾向和提问方式。这印证了用户关于其个人概念即便与“主流”定义有别,依然“非常重要”的论断。相关研究²² 有力地证明了个人经验具有真实的认识论价值,它为科学和社会探究贡献了多元化和批判性的视角。

教育和专业框架也日益认识到“特异性”(idiosyncratic)概念库的价值,尤其是在以客户为中心的实践中,理解个体的独特视角至关重要²³。概念框架,即使是个人化的,也能通过强调特定的变量及其关系来阐明和强化个体的工作²⁴。多伦多大学的职业治疗框架²³ 明确重视客户“特异性的”职业生活经验库,视其为自身生活体验的专家。这与用户珍视其内在的、独特的概念体系如出一辙。博尔达奇(Bordage)的研究²⁴ 表明,即使是个人概念框架,在构建思维和处理问题方面也具有实用价值。

个人意义建构、默会知识和特异性框架之间并非仅仅是关联关系,它们是协同增效的。强烈的个人意义感会驱动个体通过经验获取默会知识,而默会知识又会巩固和完善个体的特异性概念框架,进而促成更有效和独特的的问题解决方式。有意义的目标¹⁸ 驱动个体参与经验(柯尔伯格¹⁰)。这些经验构建了默会知识²⁰。默会知识因其个人性和经验性,构成了特异性概念框架的核心²³。这个框架随后又指导个体如何感知新问题并赋予其意义,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

用户所珍视的“独特性”,并非仅仅是与众不同,而恰恰是潜在新颖解决方案和更深刻理解的源泉,因为它偏离了标准化的路径。既有的理论和定义代表了一种共识或平均水平,而特异性的理解则能够捕捉到主流观点所忽略的细微之处或不同视角。用户将内生性理解与问题理解的“独特性”联系起来。研究²² 显示,个人经验使人质疑既有假设。如果所有人都仅依赖标准化定义,他们可能会以相似的方式处理问题。而源于独特经验和内部成长的特异性框架,则提供了不同的透镜²⁴,有可能揭示他人忽略的解决方案。这正是认知多样性的认识论价值所在。

在教育或专业环境中过度依赖纯粹的显性、标准化知识,可能会无意中抑制默会知识和个人意义建构的发展,从而阻碍创新以及真正具有专家水平的、适应性强的问题解决者的培养。如果默会知识²⁰ 是创新的关键,并且源于经验和直觉,如果个人意义¹⁸ 驱动深度参与,那么那些仅仅强调显性、标准化知识的体系(例如用户所批判的过度死记硬背),就有可能忽视这些构成高层次理解和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 当内心世界碰撞:认知失调、威胁与概念转化

个体的认知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当其核心概念受到挑战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心理反应,甚至感受到用户所描述的“认知崩塌”的风险。然而,这种碰撞也可能成为概念转化的契机。

A. “认知崩塌”:核心信念受挑战时的不适感解读

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持有两种或多种相互冲突的认知(信念、价值观、态度),或者当行为与信念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即认知失调²⁵。个体会主动寻求减轻这种失调感,例如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或降低冲突的重要性²⁵。该理论²⁵ 直接解释了用户预期的那种心理困境:如果一个基础概念被“直接抽离”,剩余的、相互关联的认知系统与由此产生的空白或引入的矛盾新信息之间将形成尖锐冲突,从而导致强烈的失调感。“崩塌”感正是这种压倒性的不适和迷失方向的表现。其迹象包括焦虑、内疚以及回避新的、具有挑战性的信息²⁶。

乔治·凯利则从个人建构理论的角度提出了“威胁”(Threat)和“焦虑”(Anxiety)的概念。对凯利而言,“威胁”是指个体意识到其核心建构系统即将发生全面改变¹。而当个体认识到自己无法充分地建构(解释或预测)事件,即其现有建构失效时,便会产生“焦虑”¹。凯利的“威胁”概念³ 与用户所言的“认知崩塌”在理论上高度吻合。如果一个“基石”概念被移除,个体理解其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方式将受到危害,从而导致其感知到一种剧烈的、系统性的改变——这构成了核心的威胁。随后,由于无法理解相关的经验,便会引发焦虑。

B. 改变之路:实现有意义理解转变的条件

波斯纳(Posner)和斯特莱克(Strike)等人提出的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 CCM),以科学理论的变迁为类比,概述了发生“顺应”(Accommodation,一种核心概念的根本性重构,类似于用户内部概念可能经历的转变)所需的四个条件:1)对现有概念的不满(Dissatisfaction);2)新概念必须具有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3)新概念必须具有合理性(Plausibility,即看起来可信,并与其他知识相符);4)新概念必须具有有效性(Fruitfulness,即有助于解决问题或开辟新的思维路径)²⁸。

概念转变模型²⁸ 为理解深刻的概念转变——那种可能在核心信念受到挑战后发生的转变——提供了一个框架。这并非简单的替换,而是一个复杂的评估过程。该模型解释了为何对新定义的“机械背诵”不太可能取代一个根深蒂固的个人概念,除非满足上述条件。它强调,真正的改变要求新概念能够被证明更优越且可整合。

认知失调和威胁体验虽然令人不适,但可以被视为适应性的心理机制。它们警示个体,其理解世界的某个核心方面正受到挑战,从而促使其进行重新评估。在适当条件下(如概念转变模型所述),这种重新评估可以导向更稳固和准确的概念框架。“崩塌”是一个危机点,但也可能预示着重大的成长。失调感会激发改变的动机²⁵,而威胁感则表明存在核心层面的问题³。这些都是警示信号。如果一个核心概念确实存在缺陷,那么这种警示对于启动修复或重建过程(如波斯纳的概念转变模型²⁸ 所述)是必要的。因此,“崩塌”不仅仅是一个终点,更是一个潜在的转折点;不适感本身就是一种催化剂。

用户使用的“抽离”一词,暗示了一种强制性的移除,而没有经历波斯纳和斯特莱克所概述的过程。如果一个概念仅仅被宣布为“错误”,并在个体未对旧概念感到不满,或者新概念未能展现其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情况下强行引入一个新概念,那么真正顺应的条件便未得到满足。这将导致认知失调无法解决,持续的威胁感挥之不去,从而印证了“崩塌”的比喻。用户所言的“直接抽离”,绕过了所有这些必要环节。它不允许个体认识到新概念的优越性,也无法将其整合。这使得旧框架支离破碎,新框架又未被接纳,最终导致凯利所说的焦虑(无法进行有效的建构³)和费斯廷格的失调(认知冲突²⁵)——一种认知混乱的状态。

旨在改变核心信念的教育或治疗干预,必须对这些心理动态保持敏感。仅仅攻击现有概念,而不去创造真正概念转变所需条件的对抗性方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抵制或用户所描述的负面结果。如果挑战核心概念会引发威胁(凯利理论)和失调(费斯廷格理论),并且概念的改变需要满足概念转变模型的条件(波斯纳理论),那么任何试图改变个体核心理解的尝试(例如在教育、治疗甚至辩论中),都应采取促进而非强制的方式。其目标应该是通过揭示旧概念的局限性来引发对旧概念的不满,并将新概念呈现为可理解的、合理的且富有成效的。仅仅告知他人其观点是错误的,不仅效果不彰,还可能造成伤害。

下表阐释了当核心概念框架受到挑战时可能出现的心理现象及应对机制:

表2:核心概念框架受挑战时的理解与应对

心理现象 主要理论家 描述与表现 对用户关于“认知崩塌”的担忧及成长潜力的启示
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 持有相互冲突的认知或行为与信念不符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表现为焦虑、试图合理化行为、回避冲突信息等。²⁵ 解释了当“基石”概念被挑战或移除时,个体可能经历的内心冲突和“崩塌”感。减轻失调的努力可能导致认知重组,也可能导致对新信息的抵制。
对核心构念的威胁 凯利 意识到个体赖以理解世界的核心个人构念系统面临即刻的、全面的改变;可能引发强烈的防御和不安全感。¹ 直接对应用户对“认知崩塌”的恐惧。当赖以预测和解释经验的核心框架动摇时,个体体验到深刻的威胁,因为其认知世界的稳定性受到根本性挑战。
概念转变的条件 波斯纳、斯特莱克等 真正的概念转变(顺应)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对原有概念不满,新概念具有可理解性、合理性和有效性。²⁸ 提供了从“崩塌”危机走向概念成长的路径。若挑战能以满足这些条件的方式呈现,则个体更有可能整合新认知,实现更深刻的理解,而非简单地固守或崩溃。这强调了转变过程的复杂性和必要条件。
焦虑(凯利理论) 凯利 当个体发现其现有构念系统不足以预测或解释当前事件时产生的状态;感到迷失和不确定。¹ 若核心概念被“抽离”而未能成功建立新的有效构念,个体将持续处于焦虑状态,因为其认知工具失效,无法有效应对现实。这进一步加剧了“崩塌”的体验。

六、 导航内部地图与外部疆域:调和个人知识与标准化知识

个体在构建认知体系时,既依赖于内生的、个人化的理解,也需要与外部的、标准化的知识体系进行互动和整合。这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

A. 解释的光谱:承认概念的多重含义

即便在哲学和科学这样力求严谨的学科内部,核心概念也可能存在多种、不断演变的解释³⁰。例如,“物种”、“基因”或“硬度”等概念的含义,在学术界就存在持续的讨论,其具体意义也可能因语境而异³²。科学理解本身就是一个演进的过程,概念会随之被修正,例如通过“概念清理”(conceptual housekeeping)或“概念引退”(conceptual retirement)等方式³²。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如此,诸如“民主”或“社会资本”之类的概念,也具有多样化的解读³⁴。

这些证据³⁰ 强烈支持了用户观察到的现象:“即便是学术界对一些基本概念,不同学者的理解也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使得个人化的、或许非标准的理解获得了某种程度的“合法性”,因为它表明绝对的、普遍固定的定义并非总是常态,即使对专家而言也是如此。这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概念多元性是知识体系固有的特征。

B. 优势与局限:个人框架与标准化定义在学习和实践中的比较

在依赖内部概念框架还是标准化定义之间取得最佳平衡,高度依赖于具体情境。对于个人意义的建构和创新而言,内部框架可能至关重要。然而,对于那些要求高度精确性、安全性或主体间一致性的任务(例如医疗程序、财务报告),标准化框架则不可或缺。用户的提问侧重于其“认知体系”和“对问题的理解”,这表明其语境更偏向个人学习和意义建构,在此情境下,内生概念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然而,诸如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框架⁴¹ 和标准操作程序(SOPs)⁴⁰ 等案例则突显了在金融、商业运营等领域,标准化对于确保一致性和减少模糊性的关键作用。即使在卫生系统绩效评估中,概念框架也用以界定相关事实⁴⁴。因此,不同情境和目的下,其价值重心有所不同。

有效的认知活动,很可能涉及到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内部框架不断受到外部知识的检验和丰富,而外部知识则通过内部框架的透镜得到阐释并被赋予意义。这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个持续的对话过程。用户希望概念能够通过“不断吸收各种各样的材料”来“成长”。这些材料通常包含外部的定义或理论。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机制⁶ 精确地描述了这种相互作用:新的(通常是外部的)信息与已有的(内部的)图式相遇。维果茨基的内化过程¹⁶ 则是关于外部的社会知识如何转变为内部知识。这表明的是一个整合的过程,而非对立。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学习者构建稳固的内部框架,同时也能娴熟地运用外部的、标准化的知识体系,并理解两者的优势与局限。这涉及到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便学习者能够判断何时以及如何应用每一种知识。如果内部和外部框架各有优劣³⁶,并且情境至关重要,那么一个关键的教育目标便是发展元认知能力:教导学习者如何选择和整合。这意味着不仅要呈现标准化的定义,还要鼓励个人理解的发展,以及培养调和两者的批判性技能。

下表对内部概念框架与外部标准化知识进行了比较分析:

表3:内部概念框架与外部标准化知识的比较分析

比较维度 依赖内部/内生框架的优势 单独依赖内部/内生框架的局限性/潜在弊端 运用外部/标准化定义与框架的优势 单独依赖外部/标准化定义与框架的局限性/潜在弊端
独特性与创新 促进个体化、直觉性理解,可能产生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解决方案。²⁰ 可能导致与主流认知脱节,想法难以被他人理解或接受;可能受个人偏见影响。³⁷ 提供公认的、清晰的定义和标准,便于知识传播和评估。 可能抑制个体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探索,导致思维僵化,难以适应新情境。⁴⁰
学习效率与动机 基于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学习过程更具内在动机,理解更深刻持久。³⁶ 若缺乏外部参照和引导,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或在错误的方向上深入。 提供结构化的学习路径和明确的目标,对于系统性掌握基础知识较为高效。³⁶ 纯粹的外部灌输和死记硬背可能导致学习动机降低,理解肤浅,难以灵活应用。(用户观点)
清晰度与沟通 个体内部概念清晰连贯,与个人经验高度整合。 由于其特异性,可能难以准确、无歧义地与他人沟通,造成理解障碍。³⁸ 提供统一的术语和标准,确保沟通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是协作的基础。⁴¹ 标准化定义可能过于简化,无法完全捕捉复杂概念的丰富内涵和个体体验的细微差别。³⁹
一致性与可靠性 在个体认知体系内具有高度一致性。 可能与外部验证的知识体系不一致,导致在需要客观标准的情境下可靠性不足。 基于广泛共识或科学验证,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是许多专业实践的基石。⁴³ 过度依赖标准化可能导致对情境的特殊性不敏感,缺乏灵活性。
适应性与情境敏感性 能够灵活地根据新的个人经验进行调整和演化。 可能因缺乏对普适性原则的把握而难以适应更广泛或全新的情境。 某些标准化框架本身即包含应对不同情境的预案和指南。 标准化流程和定义往往是普适性的,可能难以充分适应高度个体化或快速变化的情境需求。

七、 培育强大而有韧性的认知系统:滋养内心的学者

要使内生概念得以健康成长并形成强大的认知体系,需要营造适宜的环境,并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这不仅关乎知识的获取,更关乎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A. 创造有利于深度概念成长的环境

教育方法对于概念的深度发展至关重要。转化性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引发视角转变的“深度学习”,这通常借助于体验式实验、反思活动和小组项目来实现²³。社会建构主义则倡导自我导向的学习,学习者通过内部认知过程、社会互动和个人经验来构建知识²³。柯尔伯格的体验式学习模型则要求在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验之间取得平衡¹²。

这些教学方法直接回应了用户对于一个能够让概念“发展成长”的“环境”的诉求。它们超越了用户所批判的被动接受模式,转向主动的、反思性的和体验性的参与,这些都是概念“有机成长”所必需的。研究明确指出,将理论理解(抽象概念化)与动手实践经验相结合,对许多学习者而言更为有效⁴⁵。

B. 批判性思维与内生性发展的理解之共生

批判性思维被定义为通过熟练地管理固有的思维结构并应用智力标准来提高思维质量的过程⁴⁶。它涉及到分析、综合和评估的技能⁴⁶。内生性(自上而下的、目标驱动的)注意力在集中认知资源和指导行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与外生性(刺激驱动的)注意力相互作用⁴⁷。

一个发展完善的内生概念体系——即保罗(Paul)等人所提及的“固有的思维结构”⁴⁶——为批判性思维的运作提供了基础。个体需要这些内部框架来分析新信息,评估其与现有知识的一致性,并综合形成新颖的见解。用户所珍视的理解的“独特性”,往往是通过将批判性思维应用于个人构建的丰富概念系统的结果。由内部目标和理解引导的内生注意力⁴⁷,对于持续的批判性探究至关重要。

内生性理解与批判性思维之间存在一种反馈循环:内生性理解为批判性思维提供燃料,而批判性思维反过来又提炼和强化内生性理解。对新信息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会迫使个体重新审视并可能调整(皮亚杰的“顺应”)其内部概念,使其更加稳固和细致。内生性理解提供了用以解读新信息的“透镜”或“框架”(凯利、皮亚杰的理论)。批判性思维⁴⁶ 则是通过这个透镜严格审视信息的过程。如果经过批判性分析的新信息对现有框架构成挑战,就可能导致概念转变(波斯纳和斯特莱克的理论²⁸),从而反过来提升内生性理解本身。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用户曾言,“我们需要给自己内心提供一个概念在自己内部思维中发展成长的必要环境”。上文讨论的理论(如柯尔伯格的体验式学习、建构主义、转化性学习)勾勒出了这种环境的构成要素:体验的机会、反思的实践、社会互动、主动实验以及批判性的参与。这不仅仅是被动吸收,更是主动培育的过程。这些便是用户所珍视的那种深刻的、有机的概念发展所依赖的“必要条件”。

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不应被视为与深层概念理解的发展相分离。它们是相互交织的。如果批判性思维是在“固有的思维结构”之上并与之协同运作的⁴⁶,那么这些结构的质量就至关重要。仅仅侧重于教授“批判性思维技能”,而不同时促进学习者形成丰富的、相互关联的内部知识框架的教育努力,其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试图在真空中教授批判性思维,而不给学生提供一个稳固的、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基础去进行思考,就如同教人使用复杂的工具却不提供任何可供加工的材料。两者必须协同发展。

八、 结论:在复杂世界中肯定内在知识的根本作用

本报告的探讨始于对个体内部概念重要性的肯定,并循着这些概念的形成、成长、遭遇挑战及最终价值实现的路径展开。从凯利和皮亚杰的理论中,我们看到个人构念与图式如何成为个体认知世界的初始架构,学习者又如何通过建构主义的视角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柯尔伯格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进一步揭示了概念通过经验转化和内化过程实现有机成长的机制。

内生性理解的价值体现在其能够赋予个体独特的视角,催生个人化的意义建构和默会知识的积累,从而在问题解决和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¹⁸。当这些核心概念受到挑战时,虽然可能引发如费斯廷格和凯利所描述的认知失调与威胁感³,甚至使用户担忧“认知崩塌”,但这往往也是概念实现更深层次转变和成长的契机,如波斯纳与斯特莱克的概念转变模型所示²⁸。

最终,个体认知的发展并非简单地在内生理解与外部标准化知识之间做出取舍,而是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批判性的互动。承认内生理解的合理性,以及即便是学术概念本身也存在解释的多样性³⁰,这有助于培养一种认识论上的谦逊——意识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和犯错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这也赋予了个体认识论上的能动性——即有信心去发展和信赖自己经过深思熟虑的理解。

用户所描述的对概念“有机成长”的渴望,以及所经历的从经验、反思到形成内在体系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正规教育阶段,而是贯穿终身的学习与适应机制。柯尔伯格的体验循环¹⁰ 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皮亚杰的同化与顺应机制⁶ 伴随着个体不断遭遇新经验而持续发生。因此,培育“内心的学者”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尊重并滋养这些内在的概念生态系统,同时批判性地接纳和运用外部知识,将使个体能够以更深刻的个人信念和更广泛的共享理解,去从容应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