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ista

“上行之美”的余晖与追问:当我们怀念一个时代,究竟在怀念什么?

时代的幻光与个体的迷惘:一场集体记忆的深层共振

近年来,“经济上行期的美”这一词汇,悄然在中文社交媒体上掀起一场关于往昔的集体怀想。它并非仅仅关乎GDP的数字增长,更像是一面折射镜,映照出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普遍存在的那份对未来的笃定、对自我价值的自信,以及社会氛围中流淌的某种自由与包容。然而,当时代的潮水退去,当昔日的幻光渐次熄灭,个体在当下感受到的落差与困惑,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这场席卷互联网的怀旧,究竟是我们对“黄金年代”的滤镜式美化,还是对当下现实无声的反抗与追问?本文将深入这股怀旧情绪的肌理,探讨其背后蕴藏的深层社会心理与时代变迁。

街头巷尾的野蛮生长:那份自信与发光的年代印记

对于许多亲历者而言,经济上行期的“美”,首先体现在一种蓬勃向上、充满生命力的社会氛围。在广西一座小城长大的工程师伟先生,回忆起千禧年前后的中学时代,街头时尚带着高光,男孩的发型夸张遮眼,女孩的吊带热裤在阳光下明亮晃眼,手机挂件闪烁如魔法棒。那是一个“相信发光”的年代,人们普遍觉得,只要努力,自己也能与时代一同闪耀。他那时最大的期许,是从事文艺工作,成为音乐人;而如今,他却成为一名“居无定所”的工程师,与梦想渐行渐远。这种乐观不仅体现在个人选择上,更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中。

在北京出生、现居加拿大的Cora女士,怀念的则是驱逐“低端人口”之前的北京。她记忆中的城市,不是如今高不可攀的“国际大都会”,而是充满烟火气、个性鲜明的个体经济。海淀剧院附近一家狭小却充满人情味的裁缝铺,夜市上小摊贩们朴素却充满生命力的叫卖声。这些普通人,即使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也对未来充满希望,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他们不为赚取惊人财富,只为在自己的事业中活出真我,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信与满足感,与金钱多寡无关,却与内心的自由、平静及自我价值感紧密相连。这种生机勃勃的“烟火气”,随着城市管理手段的“升级”,在2014年左右被大面积推倒,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草坪,而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则被信息不公开地“安置”或驱逐,留下了无处安放的不安全感。

钱能买来自由吗?繁荣泡沫下的结构性困境

然而,这并非一个完美的黄金年代。当经济的潮水退去,那些曾被繁荣泡沫掩盖的问题,便逐一浮现。95后、曾在大厂工作后移居德国的Will先生,直言经济繁荣犹如“止痛药”。当他研究生时期在上海外企高管的同性婚礼上,感受到“有钱就能无视社会与政治的限制,过上想要的生活”的错觉时,他以为挣够了钱就能筑起一片自我的港湾。然而,真正进入大厂工作后,他发现现实与幻想大相径庭。曾经被吹捧的员工福利逐渐缩水,工作内容从创新设计变成了如何引导用户“误触”广告、如何“砍一刀”红包,以实现消费降级背景下的利润增长。这种工作让Will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意识到,经济增长并非进步的全部,它掩盖了社会结构、政治环境乃至人权层面上未解决的问题。当止痛药效力散去,同性群体、打工人的权益等被主流边缘化的群体,最容易受到冲击。

与Will的经历形成互文的是林女士,一位79年生人,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那一年大学毕业。她完整地体验了经济上行期的“美”:毕业时手握多份Offer,工资每年上涨,甚至职位不变也能因为物价上涨而获得加薪。她曾经营的餐厅,在没有刻意宣传的情况下,仅凭口碑和微博传播,一周内便火爆异常。彼时,社会普遍追逐小众、高品质的消费升级,而非计较毫厘的团购优惠。她那时对未来充满信心,认为一切都会越来越好,法律和社会都会越来越健全,终将走向一个文明社会。然而,从2016年开始,她就觉察到文化生活的冲击,电影被大量下架,喜爱的文章被删除。2019年,一位企业家的亲戚在春节聚会上的“今年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也将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的预言,在随后而来的疫情中,成为了残酷的现实。她的餐厅在疫情期间苦苦支撑,即便投入重金也未能挽回颓势,最终负债累累,不得不远走日本。她曾相信经济能解决一切,却在现实面前体会到,政治的管控与个体的安全感息息相关,当政治的铁拳摧毁自由发展的个体经济,便会让人感到无力与渺小。

“泰坦尼克”之问:重新审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

这场对“经济上行期的美”的集体怀旧,并非单纯的消极情绪,更是一种复杂的“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它允许人们在当下艰难的日子里,通过回望过去的美好来寻求心理慰藉,调整心态以继续前行。然而,真正的启示在于,它促使我们从过去的泡沫幻想中清醒,反思当下的困境。Will先生提出的“泰坦尼克号之问”尤为深刻:当人们都在争抢头等舱时,或许更应该质问的是,这艘船到底要开向何方?

从大厂的光环褪去,到街头经济的消失,再到个体言论空间的紧缩,我们看到,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物质丰富,并未能完全解决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人权问题。它有时更像一层糖衣,一旦剥落,内在的肌理便暴露无遗。人们怀念的,不仅仅是钱好挣、机会多的时代,更是那个充满开放、包容、向上精神的社会氛围。那时,即便是普通人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独特的生命力,感受到被社会看见和认可的价值。

逆流而上的个体韧性:在不确定中寻找自己的灯塔

面对经济下行期的“丧”与不确定性,我们该如何应对?林女士的母亲在60多岁高龄依然保持工作状态,身体精神俱佳,这让她重新找回了信心,意识到人生不仅仅只有前半段,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辟新的可能。她在日本的创业,也让她看到了“普通人都能过得体面”的社会图景:只要把一件事做好,即使普通也值得被尊重和肯定。这种“不必无休止地内卷,不必担心落后”的心态,与她在中国“卷自己”的二十年形成了鲜明对比。

伟先生则建议年轻人不要盲目买房、提前消费,而应尽可能提升专业技能,考取证书,因为它们在关键时刻会非常管用。更重要的是,无论身处何种立场,都要尽量保持善意和希望,对身边的人友善,对明天抱有期待。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这场怀旧潮提醒我们,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是GDP的增长,更是公平、自由和对每个个体的基本尊重。当经济不再飞扬,当“止痛药”失去效用,我们必须直面那些被忽视已久的结构性问题。与其沉溺于对逝去“美”的缅怀,不如将这份集体情绪转化为审视当下、思考未来的动力。在时代的洪流中,国家和环境的命运固然重要,但每个人短暂的人生同样宝贵。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的节奏,保持独立思考,坚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勇敢地为之努力,或许才是这场怀旧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迪。


本来整理自播客访谈,提示词可见宝玉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