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ista

感动营销”的陷阱与“责任规避”的困境:从西贝公关到上海学生餐的深度反思

假意真情:当“西贝文学”沦为公关灾难

在瞬息万变的舆论场中,企业公关如同走钢丝,一步不慎便可能从“化险为夷”走向“自毁长城”。近日,知名餐饮品牌西贝莜面村的一系列公关操作,不仅未能平息此前的风波,反而因其“西贝文学”的独特叙事,引发了网友的普遍反感,成为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反面营销案例。这一切的起点在于,面对危机,西贝没有选择直面问题、真诚沟通,而是试图通过“山情”(煽情)的故事来博取同情,其效果却适得其反。

视频中披露的“西贝文学”片段,例如一位母亲讲述孩子因西贝而学会吃饭、对西贝感情深厚的故事,以及员工分享顾客因感动而欲赠予房产的经历,乃至一位孩子因家人不让吃西贝而抱腿痛哭的情节,无不散发着一股浓厚的“感动中国”式叙事风格。然而,这些看似温情的故事,在公众眼中却显得漏洞百出,甚至滑稽可笑。评论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故事更像是保健品广告中专家与用户“现身说法”的套路,缺乏真实性与说服力。当一家餐厅的服务好到顾客想送房,或者一个一岁大的孩子被鼓励在外就餐,这些超乎常理的叙述不仅无法打动人心,反而让人怀疑其背后的真实意图,质疑这是否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请关”(请托公关)。这种利用孩子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来“打感情牌”的做法,尤其令人感到不适和反感。

西贝的“灾难式公关”正是“老登企业家”(老派企业家)思维的典型体现。他们仍停留在过去通过“苦难营销”或“感动营销”来博取同情的阶段,殊不知在信息透明、消费者日益理性的今天,这种方式只会适得其反,甚至被嘲讽为“侮辱群众智商”。真正的用户认可并非来自企业自说自话的“感动”故事,而是如海底捞般,通过真诚、优质的服务,让顾客自发成为品牌的“夸赞者”。

责任的踢皮球:上海学生餐的制度之殇

与企业“感动营销”的失效形成对比的是,上海学生餐事件则揭示了另一种更为深刻的社会困境——在责任面前,相关方是如何进行“踢皮球”式的规避,最终损害的却是最无辜的群体。罗永浩转发的一张上海小学门口家长送餐的图片,直观地反映了家长们面对学校餐饮安全问题的无奈与担忧。

上海某学生餐供应商屡次出事却仍能垄断市场,日供餐量高达50万份。这背后,资本的力量与利益的纠葛令人深思。当家长们被迫采取“地道战”式的隐蔽手段,将饭菜藏在保温杯中带给孩子,这本身就是对现有管理体系的无声控诉。更为荒谬的是,学校为了规避责任,竟然要求家长提供“营养不良证明”才能自行送餐。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方式,美其名曰“方便管理”,实则是在“偷懒”和“甩锅”。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本应以学生的健康和福祉为首要考量。然而,当规定要求学生必须食用学校统一供应的餐食,甚至对自带餐点横加限制时,其背后往往不是出于对学生健康的单纯关怀,而是与送餐企业之间的利益关联。这种将责任边界无限扩张,甚至在问题尚未出现时就预设“风险”的做法,是对家长权利的侵犯,也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强硬的统一管理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视频中提到,有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内化了“统一管理”的思想,认为“别人都不带,我也不能带”,甚至拒绝家长为其准备零食,担心受到老师惩罚。这种对规则的盲从,对自主选择权的放弃,无疑是教育的悲哀。它培养的不是独立健全的个体,而是被制度驯化的“螺丝钉”,这无疑是“洗脑式”教育的可怕后果。

“选择权”的剥夺:弱势家长们的无声呐喊

无论是西贝的“感动营销”还是上海学生餐的“责任规避”,核心都指向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个体的“选择权”被制度或资本所剥夺。在西贝的案例中,消费者没有选择不被“感动”的权利,一旦对企业宣传产生质疑,反而可能被指责为“冷漠”。在学生餐的问题上,家长们更是被牢牢地卡住,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不得不忍受学校的强势与不合理的规定。

家长们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最大的软肋在于孩子。对“孩子穿小鞋”的担忧,使得他们难以团结起来,共同对抗不合理的制度。学校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限制学生自由,来确保自身的“利益”和“管理便利”。这不禁让人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培养独立思考、自由选择的人,还是仅仅方便管理、规避责任的机构?

公益维权的曙光:重建信任的路径

在如此困境下,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发声显得尤为重要。罗永浩等公众人物对上海学生餐事件的关注,无疑为弱势家长们带来了一线希望。如果能有一个“第一枪”被勇敢地打响,为全国范围内的家长们树立一个榜样,或许能唤醒更多人的自主意识,共同争取被剥夺的“选择权”。

赋予家长选择权,让他们可以自主决定孩子是在校定餐,还是从周边饭店订餐,甚至由家长自行送餐,才是回归人性化管理的正途。即便家长愿意承担自行送餐可能带来的风险,甚至签署“免责声明”,也应被允许。因为这不仅仅是关于一顿饭的选择,更是关于父母对孩子健康与福祉的守护,以及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尊严与自由。

重建信任,需要企业抛弃虚假的“感动叙事”,直面问题,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口碑;更需要学校和教育系统回归育人本质,放下对“利益”与“管理便利”的执念,尊重家长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当我们的社会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迎来一个更加健康、更加人性化的未来。


本来整理自播客访谈,提示词可见宝玉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