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ista

人工智能时代下内容价值的重估:成本、稀缺性与未来定位「NotDeepReport」

I. 价值重估:人工智能对内容经济的颠覆

A. 内容创作中成本-价值范式的转变

人工智能(AI)的崛起正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生产成本与其感知市场价值之间的传统关系。一个核心的观察是,当前市场存在一种失调现象:尽管人工智能生成文章的生产成本远低于人类撰写,但由于市场惯性,其价值有时却与传统内容相当。这一现象是本报告探讨的起点。

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生成内容的能力,对内容经济中长期以来关于劳动、创造力和智力产出的假设提出了挑战¹。从市场营销到新闻出版,依赖内容的行业都已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初步冲击波²。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任务自动化工具,它更有潜力重新定义经济范式,这一点对于理解当前的价值重估至关重要³。人工智能有望带来显著的经济转型,这为我们理解其对内容价值的深远影响设定了宏观背景⁴。

B. 初期市场惯性与新兴现实的碰撞

市场估值机制尚未完全适应人工智能的能力,这一滞后现象有其深层原因。既有的定价结构、合同义务以及对人工智能复杂影响的普遍认知不足,共同促成了这种市场惯性。然而,这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新兴的现实,例如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绝对数量以及对其局限性的逐渐认识,正迫使市场进行重新评估⁷。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迅速膨胀,这意味着对传统估值方式的压力与日俱增⁷。同时,人工智能内容带来的市场过饱和问题,也将不可避免地推动价值的重新校准⁸。用户提出的“人工智能文章尽管创作成本低廉,却仍维持高价”的例子,正是这一转型期市场失调的体现。

“价值滞后”现象的深层剖析

当前,市场对内容的估值明显落后于人工智能驱动内容生成的技术进步。现有定价往往反映的是历史人力投入,而非人工智能生产的新型、更低成本。这种现象可归因于以下几点:

这种滞后为人工智能的早期采用者创造了套利机会,但也预示着市场即将进行调整。届时,内容的价值将更多地与生产之外的因素挂钩,例如原创性、经过验证的专业知识以及可衡量的影响力。用户观察到的核心问题,正是这种价值滞后的直接体现。

II. 人工智能时代内容成本的解构

A. 人工智能对有形生产成本(时间、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人工智能在内容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构思、研究、起草乃至部分分发环节——都显著降低了直接成本⁹。

具体的量化数据显示了这一趋势:

这种成本结构的改变对自由撰稿人和内容创作者的就业市场也产生了影响,特定类型工作的岗位数量和收入可能出现下降⁵。例如,研究显示,在ChatGPT发布后的几个月内,写作相关自由职业者的月度工作数量下降了2%,月收入下降了5.2%;而图像相关工作者的降幅更大,工作数量下降3.7%,收入下降9.4%²¹。另一项研究指出,在ChatGPT发布七个月后,易受自动化影响的在线自由职业者每周技能需求总体下降了21%,其中写作工作下降30%,编码工作下降20%²²。

B. “新”成本的出现:人工智能工作流程中的人力投入

尽管人工智能降低了某些成本,但它也引入或抬高了其他成本,这些成本主要与熟练的人力干预相关。这是对“人工智能纯粹是降本技术”这一说法的关键反驳。

1. 提示工程:指导人工智能的艺术与科学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是指设计和优化输入给人工智能模型的指令(提示),以引导其生成高质量、相关的输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提示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内容的成败²³。有效的提示工程技术,如思维链提示(Chain-of-Thought Prompting)、少样本提示(Few-Shot Prompting)和元提示(Meta-Prompting),有助于提高人工智能响应的逻辑性、准确性和相关性²⁵。

这项新技能带来了新的人力成本。熟练的提示工程师能够获得可观的薪酬,入门级年薪约为8.5万美元,高级职位可达17.5万美元以上,自由职业者的时薪在60至120美元之间²⁷。Coursera的数据显示,提示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136,141美元²⁸。此外,为特定任务和期望输出开发和优化提示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²⁶。例如,通过将提示与已定义的事实来源(如最新的IPCC报告)相结合,可以减轻人工智能的“幻觉”并提高响应的准确性²⁵。

2. 事实核查、验证与伦理监督

由于人工智能可能产生“幻觉”、不准确信息和偏见,人工事实核查变得至关重要²³。大型语言模型(LLM)在评估国家或国际新闻方面的效果优于地方新闻,评估静态信息优于动态信息,验证真实声明优于虚假声明;通常需要人工介入的系统³⁴。

这些验证过程会产生相关成本,包括人工时间和专业工具的费用³⁶。例如,LongShot AI提供免费的事实核查工具(有使用限制),暗示了更广泛需求下的付费层级³⁸。此外,还需要进行伦理审查,以确保内容公平、无偏见并符合法规要求²³。研究表明,当前事实核查的速度不足以应对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新闻的快速传播³³。

3. 人工编辑与优化的不可或缺性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工编辑,以增强可读性、注入个性、确保品牌声音的一致性,并增加细致入微的理解¹。调查显示,83%的市场营销人员曾发布过有人工智能辅助的内容,但他们最大的抱怨是需要花费数小时进行编辑才能使其达到可发布标准⁴⁵。

人工编辑的成本以及他们投入的时间,可能会抵消人工智能带来的一部分初始成本节省³⁶。例如,EditorNinja提供的人工智能内容编辑服务,10,000字的校对和事实核查起价为每月497美元,而“人性化”改写则为每月997美元⁴⁶。

一个被称为“幻影写作”(mirage writing)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内容听起来可能不错,但缺乏实质内容,需要深度的人工编辑⁴⁵。学术诚信工具如Turnitin的人工智能检测分数也反映了这一点:低于20%的分数可能是误报,而更高的分数则表明对人工智能的依赖,通常需要重写以确保原创性和人类的表达方式⁴⁸。不同的人工智能检测工具准确性差异很大,例如Winston AI声称准确率高达99.98%,而OpenAI分类器的准确率仅为26%⁴⁹,这种差异性更凸显了人工判断的必要性。

从生产成本到“质量保证成本”的转变

尽管人工智能极大地降低了初稿生成的成本,但它同时提升了后期质量保证(编辑、事实核查、伦理审查、战略调整)的重要性和相关成本。这一转变的逻辑如下:

这意味着,“优质”人工智能辅助内容的真实成本不仅仅是人工智能订阅费,还包括为使其准确、合乎道德且有效而投入的大量人力资本。企业不能简单地用人工智能取代人类作者,而不相应地投入人力监督,否则将面临损害品牌和信誉的风险。用户关于人工智能文章价格未变或居高不下的疑问,可能反映了市场早期阶段,这些质量保证成本尚未完全计入新的定价模型,或者正被企业内部消化。

下表总结了不同内容创作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表1:内容创作方式的成本效益比较分析

特征 纯人工智能生成 (AI-Generated) 纯人工创作 (Human-Crafted) 混合模式 (Hybrid: AI-Assisted + Human Oversight)
直接生产成本 较低(主要是AI工具订阅费,如每月19249+)⁵² 较高(自由撰稿人费率:每字0.012+,每篇文章501500+,时薪15300+)⁴⁷ 中等(AI工具成本 + 人工编辑/优化成本,如人性化AI内容每10,000字$997)⁴⁶
隐性/新增成本 提示工程(工程师年薪85k175k+)²⁷;可能需要大量后期编辑和事实核查以达到可用标准³⁶ 机会成本(时间投入较长);可能需要专业工具(如研究数据库) 提示工程、事实核查、深度编辑、伦理审查、战略调整所需的人力成本²⁵
速度与产量 极高(如阿里巴巴每秒2万行文案)¹² 较低,受限于个人或团队生产力 高于纯人工,但低于纯AI,具体取决于人工干预程度
初始质量 可变,可能存在事实错误、偏见、缺乏原创性和情感深度,通常被视为“初稿”¹ 通常较高(取决于作者水平),具有原创性和人类视角 初始为AI草稿质量,经人工优化后可达较高水平
E-E-A-T潜力 较低,难以体现真实经验和深度专业性¹ 较高,人类作者可以直接融入经验和专业知识¹ 中到高,取决于人工输入的深度和质量,可通过人类专家审查提升³²
原创性 较低,倾向于模式化和衍生性内容¹ 较高,能够产生独特的见解和创造性表达² 可通过人工干预显著提升,结合AI的广度与人类的深度
人力依赖 低(生成阶段),高(若需高质量输出则在编辑和验证阶段)³⁶ 中到高,AI作为辅助工具,核心价值仍需人力注入

III. 内容价值演进的计算法则

A. 人工智能生成与人工创作:比较分析

本节将系统比较人工智能和人工内容在关键价值维度上的表现。

1. 质量、准确性与可靠性

人工智能能够处理和综合海量数据,从而在信息准确性方面具备潜力⁵⁹。例如,在电子健康记录(EHR)摘要方面,人工智能生成的摘要准确性可与临床医生撰写的相媲美,且更不容易遗漏重要信息⁶²。

然而,人工智能也容易出现“幻觉”、信息过时以及缺乏真正理解等问题³⁰。因此,人工监督对于确保准确性至关重要¹。

关于感知质量,研究结果不一。一项研究发现,读者无法可靠区分人工智能与人工内容;在感知质量上,人工智能内容仅低3%,但在参与度上却高出31%⁹。然而,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项研究表明,当来源未知时,纯人工智能内容评分最高;但当来源已知时,人类专家内容评分更高,这表明存在“人类偏好”⁶³。

2. 原创性、创造力与情感共鸣

人工智能在真正的原创性方面存在局限,往往产生通用或衍生内容¹。人工智能难以捕捉情感深度和“人情味”²。

相比之下,人类的优势在于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情感智能、细致入微的理解以及撰写能与受众产生深度共鸣的故事的能力¹。

在人工智能时代,“原创性”的定义正在演变——它究竟是指新颖的组合,还是独特的人类洞察?⁵⁸。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艺术家创作出“前所未见”的作品⁶⁸。

市场认知方面,93.75%的听众认为人工智能音乐不如人类创作的音乐有价值;89%的人认为人工智能撰写的书籍价值较低⁶⁷。

3. 专业性、经验、权威性与可信度 (E-E-A-T)

人工智能在展示真实经验和深度专业性方面面临挑战,而这些是E-E-A-T的基础¹。人工智能内容可能缺乏人类专家的权威口吻。

人类作者则能够利用个人经验,进行批判性分析,并通过可展示的专业知识建立信任¹。

谷歌对E-E-A-T的重视使得以人为中心的内容对于搜索引擎优化(SEO)至关重要,尤其是在YMYL(Your Money Your Life,你的金钱你的生活)领域¹。

下表比较了不同内容创作模式在关键价值维度上的表现:

表2:内容价值差异化及表现:人工 vs. 人工智能 vs. 混合模式

价值维度 纯人工创作 (Human-Crafted) 纯人工智能生成 (AI-Generated) 混合模式 (Hybrid: AI-Assisted + Human Oversight)
原创性 高(独特视角、创新思维)² 低(倾向于模式化、衍生性)¹ 中到高(AI提供基础,人工注入创新)⁶⁸
E-E-A-T 高(直接体现经验、专业知识、权威性和可信度)¹ 低(难以模拟真实经验和深度专业判断)¹ 中到高(人工审查和专家输入可显著提升)³²
情感连接 高(能够传递细微情感,引发共鸣)² 低(通常缺乏人情味和情感深度)⁶⁴ 中(人工编辑可注入情感元素,但可能不如纯人工自然)
细微差别处理 高(理解并表达复杂语境和文化细微差别)⁴⁴ 低(难以捕捉非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⁶¹ 中(人工校正可弥补部分不足)
准确性 可变(取决于作者严谨性),但可进行深度验证 可变(可能产生“幻觉”或使用过时信息)³⁰,但AI在某些特定任务中表现良好(如EHR摘要)⁶² 中到高(AI提供信息,人工进行严格事实核查)³⁴
可信度 高(若作者具有良好声誉和透明度) 低(由于“黑箱”性质和潜在错误,初始信任度低)²³ 中到高(透明的人工监督和验证过程可建立信任)⁶⁹
规模化能力 极高¹ 高(AI负责量产,人工负责质量控制)
速度 极快⁹ 快(AI加速初稿,人工优化)
个性化 有限(手动个性化耗时) 高(AI可根据数据大规模生成个性化内容)⁹ 高(AI驱动个性化,人工确保相关性和适宜性)
及时性 可变(取决于研究和写作周期) 高(AI可快速响应新信息和趋势,但需注意训练数据时效性)¹³ 高(AI快速生成,人工迅速调整和验证)
感知价值(来源未知时) 中到高⁶³ 高(有时甚至高于人类)⁹ 通常与AI生成内容相似或更高
感知价值(来源已知时) 最高(人类偏好)⁶³ 可能下降(除非质量极高或有明确的辅助价值)⁶³ 取决于人工贡献的透明度和感知价值

B. 新的稀缺性:超越生产数量的价值定义

随着人工智能使内容变得丰富,基于生产难度的传统稀缺性概念正在减弱。新的稀缺形式正在成为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

1. 注意力:一种优质商品

在信息饱和的世界中,获取和维持人类的注意力变得异常宝贵⁷³。那些引人入胜、相关性强并提供独特回报的内容将获得溢价。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组织和个性化内容以吸引注意力⁷⁴,但通常需要人类的创造力才能使其真正引人注目。

2. 信任与可验证专业知识的价值提升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以及潜在的“深度伪造”和错误信息)的扩散,信任成为一种关键且稀缺的资产²³。那些对其来源透明、经过严格事实核查并得到可验证的人类专业知识支持的内容将受到高度重视⁶⁹。市场对人工智能生成报告中“经过验证的人类专业知识”的需求正在显现⁷⁰。例如,建立网站内容来源认证体系的提议,旨在增强数字信息的信任度⁶⁹。

3. 人类判断、伦理考量与语境理解作为差异化因素

人工智能在细致判断、伦理推理和深度语境理解方面的局限性,使得这些人类能力变得日益稀缺和宝贵⁷³。那些展现出良好判断力、伦理完整性以及对其受众背景有深刻理解的内容将会脱颖而出。处理复杂人际动态并提供富有同情心、文化敏感性内容的能力,是人类的关键优势²。

下表列出了人工智能内容时代出现的新兴稀缺性及其潜在市场估值:

表3:人工智能内容时代的新兴稀缺性及其潜在市场估值

新兴稀缺性 AI何以使其稀缺 潜在市场估值因素
可验证的人类专业知识 AI可生成看似专业的内容,但缺乏真实经验和深度洞察¹。错误信息风险高³⁰。 认证、背书、作者声誉、同行评审、透明的方法论。与“商品化”AI内容形成对比,提供可靠性和权威性溢价⁷⁰。
无可争议的原创性 AI倾向于基于训练数据进行组合与模仿,难以产生真正突破性的原创思想⁵⁸。 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概念、无法通过算法复制的个人风格。在充斥着衍生内容的市场中,真正的创新将获得高度关注和价值⁸⁰。
深度的语境理解与文化敏感性 AI难以完全掌握复杂的人类语境、文化细微差别和潜台词⁴⁴。 能够针对特定文化背景、社会动态和受众情感进行精准调整的内容。避免文化误解、提供高度相关性的能力将具有高价值⁷⁹。
伦理保证与透明度 AI可能放大偏见、生成有害内容,其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黑箱”)²³。 明确的伦理审查流程、对AI使用方式的透明披露、对偏见和风险的主动管理。在对AI伦理日益关注的背景下,负责任的内容生产将建立信任并获得溢价³³。
经过策划的可信信息 AI生成大量信息,真伪难辨,信息过载成为常态⁸。 由人类专家筛选、验证和组织的信息,提供“信号”而非“噪音”。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可靠的信息策划服务(如高质量的新闻聚合、行业分析)将变得更有价值⁸¹。
真挚的情感连接 AI可以模仿情感表达,但缺乏真正的人类情感体验和同理心²。 能够触动受众内心情感、建立深厚联系的内容(如个人故事、富有同情心的沟通)。在日益自动化的互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连接弥足珍贵⁶⁷。
注意力的有效捕获与维持 AI内容的海量生产加剧了对用户有限注意力的竞争⁷³。 能够从众多内容中脱颖而出,持续吸引并保持用户参与度的内容。这可能涉及独特的叙事方式、互动设计或高度个性化的体验,这些往往需要人类的创造性策略⁷³。

C. 市场认知与消费者估值

关于消费者如何看待和评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与人工创作内容的研究,揭示了一些有趣的模式⁹。

当消费者不知道内容的来源时,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有时会被认为质量很高,甚至高于人工内容⁹。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在来源未知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感知质量上仅比人工内容低3%,但在参与度指标上却高出31%⁹。

然而,一旦知晓内容由人工智能创作,其感知价值可能会下降;而知晓由人工创作则可能提升感知价值,这表明存在一种“人类偏好”⁶³。消费者表示愿意接触人工智能增强的内容(例如音乐),但可能不像对纯人工创作那样重视或愿意支付同样高的价格⁶⁷。例如,尽管约60%的听众愿意听人工智能生成的音乐,但高达93.75%的人表示其价值不如人类创作的音乐,超过一半的人不会为纯人工智能歌曲付费⁶⁷。

因此,在人工智能的使用上保持透明度对于建立信任至关重要⁸。

“透明度税”与“真实性溢价”的权衡

对人工智能参与内容创作的披露,可能会带来一种“透明度税”(如果处理不当,会降低感知价值),或者反过来,良好管理的人工监督可以创造一种“真实性溢价”。

关键不在于是否使用人工智能,而在于如何使用,如何沟通这种使用方式,以及增加了哪些可验证的人类价值。

这意味着企业不能简单地隐藏人工智能的使用。相反,他们需要制定策略,透明地传达人机协作的价值。市场可能会奖励真实的人类专业知识,并惩罚不透明或低质量的人工智能内容。这直接回应了用户关于人工智能生成文章价值将如何定位的担忧。

IV. 驾驭新价值格局:法律、伦理与市场要务

A. 人工智能驱动世界中的版权、所有权与合理使用

当前,美国法律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本身的版权保护立场是,如果缺乏显著的人类作者贡献,则通常不享有版权⁵⁰。美国版权局的指导方针明确指出,仅由机器生成的作品缺乏人类作者身份,因此不予注册⁵⁰。然而,欧盟、英国和中国等司法管辖区对此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例如英国允许对计算机生成的作品进行法定保护,中国法院也曾授予某些人工智能生成图像的版权⁵⁰。

“人类参与”在决定版权资格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⁵⁰。如果人类创作者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安排、编辑或重大修改,那么最终的作品可能受到版权保护⁵⁰。然而,人类贡献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显著”,其界限仍然模糊,有待持续的法律解释和判例来明确。例如,美国专利商标局在处理AI辅助发明时,也强调了“重大的人类贡献”标准,尽管其应用方式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可能不恰当地将AI视为共同发明人,从而提高了人类发明人的门槛⁸⁷。

关于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训练人工智能模型的“合理使用”问题,是当前争论的焦点⁵⁰。支持者认为,这种使用具有“转换性”,旨在分析作品的非表达性元素以提取事实和统计模式,服务于与原作不同的目的。然而,反对者,特别是内容创作者,担心这会损害其作品的市场价值,并构成对其版权的侵犯,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输出可能直接与训练数据竞争,甚至模仿特定作品或风格⁵⁰。如果训练数据的使用被广泛认定为合理使用,将对权利人的经济利益产生重大影响⁵⁰。

全球知识产权法律的不一致性给跨国运营的企业带来了不确定性⁸⁶。因此,改革知识产权法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平衡创新激励与创作者权益,已成为迫切议题。

B. 伦理护栏:应对偏见、错误信息、创作者权利及其他成本

人工智能在训练数据中存在的偏见可能被其延续和放大,导致输出内容带有歧视性或不公平的表述²。这不仅可能对特定群体造成伤害,也可能扭曲公众认知。

人工智能大规模生成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的风险不容忽视⁵。这些“深度伪造”内容可能被用于恶意目的,扰乱社会秩序,破坏信任基础。研究表明,大型语言模型(LLM)能够生成连贯流畅但事实不正确的文本,有时是无意的,有时则是有意的³⁴。

在数据标注和人工智能模型优化过程中,存在对劳动者剥削的担忧³⁰。例如,一些报告指出,为训练ChatGPT等模型,肯尼亚等地的工人以极低的薪酬从事审查和标记有害内容的工作,并因此遭受精神创伤³⁰。

通过为训练目的提取数据以及用户与人工智能工具的互动,可能引发侵犯隐私的问题²³。例如,Common Crawl等用于训练大型语言模型的数据集,被发现包含硬编码的API密钥和密码等敏感信息,凸显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漏洞⁹⁰。

训练和运行大型人工智能模型所消耗的巨大能源,以及对水资源的消耗,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成本问题³⁰。

因此,在人工智能的开发和部署过程中,强调透明度、问责制和人工监督至关重要²³。这包括建立明确的道德准则,确保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应用符合社会价值观,保护个人权利,并促进负责任的创新。

C. 市场饱和与差异化探索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便捷性可能导致低质量、通用内容的泛滥,形成所谓的“内容休克”⁷。亚马逊网络服务(AWS)的一项研究显示,互联网上57%的内容已经完全或部分由人工智能生成或翻译⁸,这预示着内容市场可能迅速饱和。

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若想脱颖而出,必须采取差异化策略。专注于利基主题、利用个人故事和经验、拥抱真正的创造力,并与受众进行真诚互动,是有效的应对之道⁸。品牌声音和“原创内容”(OG content,即以人为中心的原创内容)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关键的差异化因素⁸⁰。

搜索引擎(如谷歌)虽然不禁止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但优先考虑提供真实价值的高质量内容¹。这意味着单纯依赖人工智能生成大量低质量内容可能会受到搜索引擎的惩罚,无法获得良好的排名和可见性⁸。因此,符合E-E-A-T(专业性、经验、权威性、可信度)标准、由人类主导或深度参与的内容,在SEO方面仍具有优势。

“信号与噪音”的经济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它也指数级地增加了“噪音”(低价值、通用或不准确的内容)的数量。这使得“信号”(高价值、可信、原创的内容)更难被发现,因此也更有价值。

这意味着经济挑战从生产内容转向验证和区分有价值的内容。这为人类策划者、专家验证者以及那些能够在日益嘈杂的数字环境中持续传递“信号”的品牌创造了机会。用户关于价值将如何“定位”的疑问在此得到了直接回答:价值将围绕可信度和可证明的人类洞察力进行定位。

V. 未来框架:人工智能影响下内容的定价与定位

A. 人工智能生成及辅助输出的新兴估值模型

随着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中的普及,传统的估值模型面临挑战,新的框架和指标正在涌现,试图更准确地衡量人工智能生成和辅助内容的价值。

一些战略框架,如Critical 7⁹³ 和人工智能商业画布(AIBC)⁹⁴,虽然不直接提供内容本身的具体估值指标,但它们强调将人工智能的部署与业务目标、客户价值和战略协同相结合。这意味着内容的价值更多地通过其对整体业务成果的贡献来体现,例如提升用户参与度、转化率、投资回报率(ROI)和客户生命周期价值⁹。例如,公司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内容策略后,营销投资回报率平均提高20%⁹。

针对人工智能内容质量的评估指标也日益受到关注,包括流畅性、准确性、连贯性、类人性、实用性和任务成功率等⁹⁹。微软Azure AI内容安全等平台甚至提供了更细致的评估维度,如仇恨和不公平内容、受保护材料内容以及代码漏洞等风险评估¹⁰⁰。

“ResQu”模型则试图量化智能系统中独特的人类贡献¹⁰²,这为评估人工智能辅助内容的附加值提供了一种思路。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经济模型开始考虑代币(tokens)、吞吐量和计算成本等因素²⁰。例如,Intercom的Fin AI客户支持解决方案采用按解决对话次数收费(每次$0.99美元)的模式,这是一种基于产出的定价方式⁹⁸。此外,针对人工智能产生的经济价值,已有学者开始研究新的税收模型,以区分人工智能资本与传统资本的不同特性¹⁰³。

B. 人工监督、策划与验证的经济效用

在人工智能生成信息日益普遍的背景下,人类的监督、策划和验证工作体现出显著的经济价值。人工策划通过确保相关性、准确性和语境,将原始的人工智能输出转化为值得信赖的信息,从而增加其价值¹³。

从用户体验(UX)的角度来看,平衡自动化与人工控制,确保人工智能驱动系统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至关重要⁸¹。用户需要理解人工智能何时以及为何采取行动,并保留在必要时进行干预的权力。

在出版行业,对人工编辑的需求依然强劲,他们负责管理人工智能辅助提交的稿件,检测抄袭,并确保内容的伦理完整性⁴¹。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处理初步筛选和常规检查,使编辑能够专注于需要专业判断的内容评估⁴¹。

市场上开始出现对“无人工智能”(AI-free)认证或“人工验证”(human-verified)标签的需求,这些标签可能使其内容获得溢价⁷⁰。例如,苏格兰作家倡导使用“无AI”认证标志来区分人类文学与AI生成内容⁹¹。提供人工智能内容编辑和事实核查服务的商业模式也证明了这种人工干预的经济价值⁴⁶。Etsy的“算法策展”(algotorial curation)模式,将算法推荐与人工编辑相结合,提升了SEO访问量和销售转化率,是人工与AI协同价值的实际案例¹⁰⁷。在“永远在线”的经济中,维持关键环节的人工监督,对于确保AI系统有效且负责任地运行至关重要¹⁰⁸。

C. 定价策略:从成本加成到基于价值的内容模型

内容市场的定价模式正在经历从传统的成本加成向更复杂的价值驱动模型的转变。

目前,人类自由撰稿人的市场费率差异很大,取决于经验、专业领域和项目复杂性。常见的计费方式包括按字数(每字0.012美元以上)、按文章(每篇501500美元以上,甚至更高,如电子书和案例研究可能达到200015美元至$300美元以上)收费⁴⁷。

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服务的定价通常采用订阅模式,例如Copy.ai、Jasper、SEOWriting等工具的月费从19249美元不等,或按使用量付费³⁵。例如,SEOWriting的入门计划为每月19GPT4/Claude3Copy.ai49美元⁵²。一些AI博客写作服务提供套餐,如每月$49美元包含5篇博文¹¹⁴。

混合服务(人工智能初稿+人工编辑)的定价则试图反映两者的结合价值。例如,一项服务对经过“人性化”处理的人工智能内容(10,000字)收费每月997150美元,而纯人工撰写同样内容可能需要$600美元⁴⁶。

未来趋势是向基于价值的定价转变,即将内容成本与其战略影响(如潜在客户、转化率、用户参与度、E-E-A-T的体现)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不仅仅是生产工作量¹⁴。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优化关键绩效指标(KPI),而人工智能在衡量、监测和优化这些KPI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⁹⁶。Intercom的Fin AI按解决的对话数量收费,是人工智能输出基于价值定价的一个实例⁹⁸。

内容市场与定价模型的两极分化

内容市场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一端是主要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用于满足通用需求的大批量、低成本内容市场;另一端则是针对专业化、以人为中心的高价值、高定价内容市场。定价模型需要适应这种两极分化。

这意味着内容购买者需要辨别他们需要何种类型的内容,并为不同的定价结构做好准备。创作者则需要将自己定位在合适的细分市场。用户提到的高价人工智能生成文章的例子,可能是“价值滞后”的特例,也可能是一个早期的混合产品案例,其中增加了大量(但可能未明确说明的)人类价值。未来将要求这种定价更加透明。

VI. 战略路径:适应人工智能转型的内容生态系统

A. 内容创作者:利用人工智能,同时强调独特的人类价值

在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时代,内容创作者需要重新定位自身价值,并制定新的生存和发展策略。核心在于专注于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技能,如深度批判性思维、真正的创造力、情感智能、伦理判断以及基于真实经验的专业知识²。这些“人类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变得更加重要,因为它们是机器难以模仿的差异化优势⁷⁹。

创作者应将人工智能视为提高效率的工具,用于研究、起草初稿、构思创意等任务,从而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更高价值的工作中,例如深度分析、原创性思考和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系²。

此外,掌握提示工程和与人工智能协作的技能也变得日益重要²⁵。通过精心设计的提示,创作者可以更好地引导人工智能生成符合预期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升华。

最后,建立围绕独特见解和E-E-A-T(专业性、经验、权威性、可信度)的强大个人品牌,将有助于创作者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⁸⁰。分享真实的个人故事、独特的视角和经过验证的经验,能够吸引并留住受众,这是纯粹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难以企及的。

B. 企业:整合人工智能以提高效率,借助人类才智以提升影响力

对于企业而言,成功的关键在于采取一种混合方法:利用人工智能处理规模化和常规性任务,同时依靠人类智慧进行战略规划、创意构思、质量保证和客户连接¹。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企业应投资于团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训,包括提示工程技能和人工智能的伦理使用规范¹¹⁷。建立清晰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治理框架,明确责任、标准和审查流程,对于确保内容质量和规避风险至关重要¹⁰。

在内容策略方面,企业应专注于通过个性化、及时性和相关性创造价值。人工智能可以用于数据分析,洞察用户行为和偏好,而人类则负责战略解读,将数据洞察转化为有影响力的内容和营销活动⁹。例如,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用户数据,企业可以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内容体验,从而提高用户参与度和转化率⁹。

C. 政策制定者:鼓励创新,同时确保价值的公平分配

政策制定者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鼓励技术创新和应用,又要确保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公平分配,并防范潜在风险。

首先,需要解决版权和知识产权法问题,明确人工智能训练数据的使用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所有权和合理使用边界⁵⁰。这对于保护创作者权益和激励创新至关重要。

其次,应制定法规以减轻人工智能部署可能带来的偏见、错误信息传播和不道德行为的风险³。这包括对人工智能系统的透明度、问责制和安全性提出要求。

第三,需要考虑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并确保人工智能创造的财富能够惠及更广泛的社会群体³。例如,有研究提出针对人工智能产生的经济价值征税的模型,以支持社会福利和工人再培训项目¹⁰³。

最后,推广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和再技能培训计划,帮助劳动者适应新的就业需求,也是政策层面需要关注的重点³。

VII. 结论:混合的未来——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效率的交汇

人工智能的崛起并非仅仅带来了一种新的内容生产工具,它更像一个催化剂,迫使我们对内容的“价值”本身进行深刻的重估。当前市场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价值的模糊和滞后定价,反映了这一转型期的不确定性。然而,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适应,一个更为清晰的价值体系正在浮现。

未来并非人工智能取代人类,而是人工智能赋能人类。最具价值的内容将源于一种共生关系:人工智能提升人类的能力边界,拓展创作的广度和速度;而人类的监督、洞察和创造力则确保内容的质量、伦理和战略相关性。正如多项研究和行业实践所揭示的,无论是内容编辑、战略规划还是最终的价值判断,人类的参与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决定性的¹。

在人工智能可以轻易复制形式和风格的时代,那些机器难以企及的特质——源于人类经验的真知灼见、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权威性(E-E-A-T)、无法被算法完全模拟的原创性以及建立在真诚互动基础上的信任——将享有持久的溢价⁷⁰。

市场可能会逐渐分化,形成一个由人工智能主导的、满足基本信息需求和大规模生产的“商品化内容”市场,以及一个由人类智慧驱动的、提供深度分析、独特创意和高度信任的“精品内容”市场。定价机制也将随之调整,从单纯的成本考量转向对内容所能带来的实际影响和独特价值的评估。

“人类贡献证明”的价值凸显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变得无处不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难以与人类创作区分,一种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人类贡献证明”或“可验证的人类参与度”——将应运而生并日益重要。这不仅仅关乎署名权,更深层次地涉及到对人类在内容创作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劳动、批判性思维和独特视角的认可与证明。

因此,未来内容的估值将不仅仅取决于最终产品,更取决于其创作过程和来源的透明度与可信度。清晰地展示并证明具有附加值的人类智力劳动,将是内容获得更高市场定价和建立受众信任的关键。这直接回应了最初关于未来文章价值如何被决定和定位的核心问题:价值将越来越多地与可证明的、有意义的人类参与和由此产生的独特品质挂钩。透明度和对不同类型内容价值主张的清晰阐述,将是未来内容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