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年代的阴影与数字黎明:日本1990年代的互联网经验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回响
- 交互式报告:失落年代的阴影 & 数字黎明的回响
引言
本报告旨在剖析现代日本历史中一个充满深刻悖论的时期:经济陷入“失落的十年”的停滞,与消费互联网的爆发式诞生同步发生。我们将首先分析,在国家前景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日本的资本市场和年轻人是如何驾驭这一新兴技术前沿的。
随后,我们将对当代中国展开详尽的比较分析,审视两国在各自的社会经济困境以及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中出现的“内卷”与“躺平”现象的精神面貌方面的相似与差异。
本报告的目标是利用历史先例,为理解中国当前的发展轨迹提供细致入微的洞见,并为解读经济放缓、数字社会日趋成熟以及一代人面临期望危机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提供一个战略性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1990年代的日本——在变革浪潮中漂泊的国家
本部分将构建1990年代日本的基础背景。报告认为,“失落的十年”不仅是一场经济衰退,更是日本战后模式的一次深刻危机,它引发了根深蒂固的社会和心理变迁,并最终塑造了整个国家与互联网的相遇方式。
经济寒冬:“失落的十年”剖析
泡沫的余波
1989年至1991年泡沫经济的破裂,标志着日本战后空前繁荣的终结,并将其拖入了一个长期的经济停滞期。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急剧下跌,蒸发了数万亿美元的资产价值,使企业和银行背负了如山的债务 1。这场冲击的严重性远超周期性衰退,它是一次结构性的崩塌。一个鲜明的例证是,1989年,全球市值最高的50家公司中有32家是日本企业;而到了2018年,只有丰田汽车一家仍留在这个名单上 1。从1995年到2007年,日本的名义GDP从5.33万亿美元下降到4.36万亿美元,实际工资下降了约5% 1。
企业与金融的瘫痪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典型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企业界的目标从扩张转向了去杠杆化,它们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大幅削减了资本支出 2。1991年,日本公司的资本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3%,其后每减少10%的资本支出,就会导致GNP增长率下降2.3个百分点 2。与此同时,银行业被巨额不良贷款(Non-performing loans, NPLs)所拖垮,变得极度惜贷,导致了一场严重的信贷紧缩,即使是健康的企业也难以获得资金 2。尽管官方公布的不良贷款率在2001年小泉纯一郎内阁改革后达到8.4%的峰值,但人们普遍认为,这一数字严重低估了金融体系的真实损害程度 3。
劳动时代的终结
这场经济危机从根本上侵蚀了被誉为日本社会稳定基石的终身雇佣制。为了削减成本,企业越来越多地用几乎没有工作保障和福利的临时工(非正式员工)来取代有保障的全职岗位。到2009年,非正式员工已占到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1。这直接导致了工资的长期停滞和实际工资的下降。计入通货膨胀后,日本的实际工资自1997年达到顶峰后,已累计下降了约13% 1。根据厚生劳动省的调查,2010年的家庭收入甚至倒退至1987年的水平 1。对于在这一时期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被称为“就业冰河期”(就職氷河期)的严酷现实 4。
政府的无效应对
面对危机,日本政府的政策应对显得步履维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但这些措施往往效果不彰,未能有效拉动经济,反而导致公共债务急剧膨胀 2。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政策失误是1997年过早地采取财政紧缩政策,包括提高消费税,这直接扼杀了一次刚刚萌芽的经济复苏 2。政府的财政状况持续恶化,债务与GDP之比飙升,到后来,每年用于国债还本付息的费用就占到财政支出的四分之一,严重挤压了在教育、公共工程等关键领域的投资能力 3。
人口结构逆风
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人口结构的转变。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在1990年代中期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国家迅速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阶段 5。曾经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彻底消失,转变为长期的“人口负债”,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6。
这一系列连锁反应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现实:“失落的十年”不仅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整个战后日本社会经济模式的崩溃。这个模式曾被誉为“日本模式”,其成功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一是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持续创造财富;二是企业父爱主义提供终身雇佣的安全感;三是高效廉洁的官僚体系引导经济航向。当这三大支柱在90年代几乎同时崩塌时 1,其造成的损失便不再局限于金融层面,而是一场深刻的意识形态危机。支撑了整个昭和时代的那种对未来稳定、可预测且不断向好的信念被彻底粉碎。这解释了为何“失落”感如此普遍且持久,其对国民心态的伤害远非GDP数据所能完全衡量 7。
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代人的心态
“中流崩溃”
经济动荡重塑了日本的社会阶层结构。战后引以为傲的“一亿总中流”(即一亿国民皆为中产阶级)的社会理想,逐渐被一个贫富差距拉大的“格差社会”所取代 8。大约在1998年,“中流崩溃”一词开始被广泛讨论,反映了社会中下层和贫困阶层的扩大,社会分化日益严重 8。
一代人的焦虑与“低欲望”
这种社会变迁对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黯淡的就业市场和停滞的工资,一种普遍的无望感开始蔓延 7。这催生了后来被称为“低欲望社会”的现象,其特征是晚婚、不婚、生育率下降以及消费意愿低迷 8。由于对长期收入的预期恶化,年轻人的消费倾向尤其明显地下降了 9。
“治愈系”文化的兴起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自然灾害(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 10)和社会焦虑(如1995年奥姆真理教沙林毒气事件 11)带来的集体性精神压力,一种追求慰藉、舒适与心灵平静的“治愈”(癒し, iyashi)文化应运而生。这标志着日本社会文化从昭和时代的雄心勃勃和自信满满,转向了平成时代的内省和焦虑管理 11。
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与个人主义
传统的“标准家庭”模式,即男性作为养家糊口的唯一支柱,女性为全职主妇的模式,开始瓦解。这背后是女性受教育水平和就业率的提高,以及经济压力下的现实需要 8。单身家庭和双职工家庭数量增加,反映了生活方式的个人化和多样化趋势 12。
政治冷感与保守化转向
这一时期,日本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剧变。传统的“革新”(左翼)与“保守”(右翼)对立的“55年体制”崩溃,政治进入了总体保守化、右倾化的时代 13。选民中出现了庞大的无党派阶层(無党派層),他们对意识形态化的政治议题日益疏远,转而更关心个人生活层面的问题 13。
旧秩序的崩塌所造成的社会和心理真空,使得刚刚兴起的互联网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新社会容器”。当稳定的工作、可预见的生命轨迹和紧密的社群联系等传统社会结构日渐式微时 8,一个崭新的、无结构的数字空间出现了 14。对于面临“就业冰河期” 4、感到前途无望的年轻人来说 7,现实世界的回报越来越低。相比之下,互联网是一片可以自由驰骋的处女地。因此,它不仅仅是一项新技术,更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空间。在一个渴望“治愈”的社会里 11,网络社群提供了一种心理避难所。在一个经济机会萎缩的世界里,建立一个受欢迎的个人主页或成为BBS论坛里受人尊敬的成员,提供了一种替代性的社会资本。因此,日本年轻人对互联网的早期接纳,并非纯粹出于娱乐或获取信息的目的,而是与一代人应对空前不确定性的社会心理需求紧密相连。
第二部分:网络之黎明——日本与互联网的相遇
本部分将探讨两大关键群体——资本与青年——如何回应互联网的到来,揭示出一种在远见卓识的商业雄心与草根文化的自发创造之间存在的有趣二元对立。
董事会的视角:资本的审慎与远见
从学术项目到商业前沿
日本的互联网起源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网络,如JUNET和WIDE项目 15。商业化是其发展的关键一步。1992至1993年,日本第一批商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如IIJ(Internet Initiative Japan)和AT&T Jens开始提供服务,标志着互联网从学术圈走向商业市场 14。在初期,企业主要将互联网视为一种信息发布和沟通的新渠道 16。
远见者:孙正义与软银的豪赌
在大多数日本传统企业因债务问题而陷入瘫痪之际,少数富有远见的领袖看到了互联网远超通信工具的革命性潜力。软银集团的孙正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1990年代中后期,他逆流而上,展开了一场激进的全球投资,收购了数百家互联网初创公司的股份,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对雅虎(Yahoo!)的投资 17。即便是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他对互联网的信念也未曾动摇 17。孙正义的战略是建立一个“数字财阀”,他对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早期大胆押注,与当时日本企业界的普遍保守形成了鲜明对比 18。
创业家:乐天的诞生
与此同时,日本本土也诞生了像乐天(Rakuten)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其创始人三木谷浩史曾是一名银行家,在对旧经济体系感到失望,并深受阪神大地震触动后,于1997年创立了乐天 19。他将互联网视为赋能中小企业的工具,创建了一个在线购物商城“乐天市场” 20。在一个由老牌百货公司主导零售业的国家,这种模式是革命性的,代表了对传统商业思维的彻底突破。
投机狂潮:日本的互联网泡沫与破灭
到1990年代末,投机热潮席卷全球,日本也未能幸免,催生了本土的互联网泡沫(或称IT泡沫)21。许多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股价飙升。其中,以手机销售和内容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光通信公司(Hikari Tsushin)成为这股狂热的象征。该公司通过向新用户免费提供手机以换取电信运营商高额佣金的激进模式迅速扩张,股价在短时间内暴涨 22。然而,在2000年,随着其“架空合约”等会计丑闻被曝光,其股价在三个月内从最高点24万日元跌至8000日元,堪称崩盘 22。光通信和软银等科技股的暴跌,标志着日本IT泡沫的终结,并加剧了市场对新兴科技公司的普遍不信任 23。
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日本“资本”对互联网的反应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裂为两大阵营。一方是“旧势力”,即那些被泡沫经济后遗症(如巨额债务和僵化结构)所困的传统企业,他们对风险避之不及 2。另一方则是以孙正义和三木谷浩史为代表的“新势力”,他们是富有远见的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未受旧体系的束缚,将互联网视为颠覆现有秩序的强大力量 17。因此,日本的互联网泡沫不仅是全球趋势的映射,更是日本资本主义内部两种思维模式的激烈碰撞。泡沫的破裂,尤其是光通信这样高调公司的倒下,在某种程度上被旧势力视为其谨慎策略的正确性证明,这可能在随后几年减缓了传统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表1:日本互联网第一个十年(1990-2000)的关键里程碑 下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时间框架,展示了第二部分所讨论的技术和商业发展的迅速演进,揭示了变革的加速步伐。
年份 | 里程碑 | 重要意义 | 资料来源 |
---|---|---|---|
1992 | 首批商业ISP服务启动(AT&T Jens, IIJ) | 标志着互联网从学术网络向商业网络的转型开始。 | 14 |
1994 | 首相官邸开设首个政府网站 | 表明官方承认互联网作为公共沟通渠道的重要性。 | 24 |
1995 | Windows 95(日文版)发布 | 推动大众普及的最重要催化剂。其图形用户界面和内置的互联网连接功能使非技术用户也能轻松上网。 | 14 |
1995 | NTT推出“Tele-hodai”(深夜电话定额服务) | 对普及至关重要。它使得长时间上网在经济上变得可行,从而推动了网络社群的成长。 | 25 |
1996 | 雅虎日本(Yahoo! JAPAN)上线 | 日本第一个大型商业搜索引擎和门户网站,为用户探索日益增长的网络世界提供了关键入口。 | 26 |
1997 | 乐天(Rakuten)成立 | 日本电子商务巨头的诞生,展示了一种挑战传统零售业的新商业模式。 | 19 |
1999 | NTT DoCoMo推出“i-mode” | 开创性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将网络放进人们的口袋,早于全球智能手机革命,并塑造了日本独特的移动文化。 | 27 |
2000 | “IT泡沫”破裂 | 光通信、软银等股票的崩盘标志着初期投机狂潮的结束,市场进入整合和更为审慎的投资阶段。 | 21 |
街头的视角:青年、文化与初生的网络世界
前互联网时代:“电脑通信”
在万维网(World Wide Web)普及之前,日本已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电脑通信”(パソコン通信)文化。这个文化建立在NIFTY-Serve、PC-VAN等封闭的、以文本为基础的网络之上 28。这些服务通过其电子布告栏系统(BBS)和论坛,培育了第一代网络社群,并确立了许多后来迁移到互联网的社交规范,例如使用网名(handle)和组织线下聚会(off-kai)25。
Windows 95革命与“作为事件的互联网”
1995年日文版Windows 95的发布是一场文化盛事,秋叶原的午夜首发派对吸引了大量人群,场面堪比节日庆典 29。它将互联网从技术人员专属的命令行界面,转变为人人皆可访问的图形化世界 30。然而,当时的上网体验依然受限: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dial-up),速度缓慢且价格昂贵。这使得上网成为一种珍贵的、需要精心计划的“事件”,许多人的上网时间被限制在NTT推出的“Tele-hodai”深夜定额优惠时段内 31。这种限制反而催生了一种专注、深入的参与文化,而非今天漫无目的的被动浏览。
作为身份画布的个人主页
对于年轻人而言,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自我表达媒介。1990年代见证了个人主页的爆炸式增长。这些主页充满了时代特色:闪烁的“Under Construction”(建设中)GIF动画、访客计数器、自动播放的MIDI背景音乐以及留言板(BBS)32。在一个日益感到压抑和前景黯淡的社会中,建立个人主页成为一种精心构建个人身份、并与拥有小众爱好的同道中人建立联系的重要途径 33。
亚文化的数字避风港
互联网迅速成为日本蓬勃发展的亚文化的“中央神经系统”。
- 御宅族(Otaku)文化:动漫、漫画和游戏的爱好者利用BBS论坛和个人网站来讨论他们的热情所在、分享同人作品(fan art)和组织活动。那是《新世纪福音战士》等经典动漫,以及《最终幻想VII》、《宝可梦》等标志性游戏诞生的黄金时代,所有这些作品都在网上催生了庞大的粉丝社群 34。互联网让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感到孤立的个体,得以形成强大的、遍布全国的社群。
- 音乐与时尚:安室奈美惠的粉丝(掀起了模仿其穿着的“Amuraa”现象)以及涩谷系(Shibuya-kei)等小众音乐流派的爱好者,都利用网络来分享信息、建立社群 34。
赛博朋克与哲学想象
一个技术飞速发展但社会充满焦虑的时代精神,在当时的赛博朋克(Cyberpunk)动漫作品中得到了完美捕捉。
- 《攻壳机动队》(1995):在一个人与网络高度融合的世界里,探讨了身份、意识与人性的深刻主题 35。
- 《玲音》(serial experiments lain, 1998):这部作品极具预见性,氛围阴郁。它深入探讨了现实世界(Real World)与网络世界(Wired)之间界限的模糊,探索了孤独、沟通和数字身份等主题。它描绘了一个网络身份可以变得比物理存在更“真实”的世界,这成为当时许多年轻人感到的疏离感的有力隐喻 36。
- 《燕尾蝶》(Swallowtail Butterfly, 1996):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赛博朋克电影,但它描绘了被边缘化的“圆都”移民在一个繁荣却排外的日本社会边缘建立自己世界的景象。这种创造“另类世界”的主题,与早期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一个逃离现实、构建新社群的核心功能产生了深刻共鸣 37。
在这一时期,一个关键的现象浮现出来。尽管9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原始,但它催生了一种“读/写”(Read/Write)文化,内容创作的权力被民主化了。这与当时主导线下生活的、由专业人士制作的“只读”(Read-Only)大众媒体(如电视、杂志)形成了鲜明对比。互联网赋予了年轻人成为内容主动生产者的能力(如制作主页、在BBS上发帖、创作同人小说)。在一个他们日益感到无能为力的世界里,这种创作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体现。当时在线上最主要的青年活动——创建个人主页 33、在BBS论坛发帖 38、参与粉丝文化 39——本质上都是创造行为。这与他们的线下体验形成了鲜明反差,在线下,他们主要是媒体的被动消费者,并面临着一个僵化、缺乏个人发展空间的就业市场 4。经济停滞,未来似乎已被预设且黯淡无光 7。互联网提供了一个低成本、低门槛的创作平台。用基础的HTML搭建一个网站 40,或是在论坛里积极参与讨论,都能给他们带来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失的控制感和成就感。这种创造性冲动,是理解那个时代日本青年与互联网关系的关键,也构成了与当代中国青年体验的一个核心差异。
第三部分:两个时代的对话——1990年代的日本与当下的中国
本部分是报告的核心比较分析,通过明确指出两个时期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关键差异,旨在提炼出具有战略价值的洞见。
停滞的回响:经济与社会困境的比较
房地产泡沫的后遗症
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与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危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相似性。两者都涉及大规模的企业债务(尤其是开发商)、公众信心的下降,以及抑制消费支出的显著“负财富效应” 9。但分析也需指出一个关键区别:日本的泡沫主要由国内过剩的储蓄驱动,而中国的泡沫则有大量外部资本流入的参与 41。
青年就业危机
日本的“就业冰河期”与中国当前创纪录的青年失业率形成了惊人的平行。两种情况的共同特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一代的职业期望与市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存在严重错配 42。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了年轻人的普遍幻灭,并引发了对高等教育价值的质疑。中国的处境因政府对科技、教培等曾大量吸纳毕业生的行业的监管整顿而更显严峻 43。
人口定时炸弹
1990年代的日本刚刚开始感受到社会老龄化的影响 5。而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一个相似甚至可能更严峻的人口悬崖,在独生子女政策后,人口迅速老龄化,出生率急剧下降 44。这种结构性逆风对两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体系都构成了巨大威胁。
从“中产梦”到“格差社会”
日本“中流崩溃”的经历在当代中国找到了强烈的回响。尽管中国使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但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大城市飞涨的生活成本以及巨大的成功压力,使得“中产梦”对许多中国年轻人来说变得遥不可及,这加剧了社会怨气和不公感 45。
表2:社会经济指标比较:日本(约1995-2000) vs. 中国(约2020-2024) 下表通过量化数据,直观地比较了两国面临的核心结构性挑战,使质性分析建立在坚实的数据基础上,并凸显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指标 | 日本 (约1995-2000) | 中国 (约2020-2024) | 关键资料来源 |
---|---|---|---|
青年失业率 | 显著上升,标志着“就业冰河期”的到来。(例如,25-34岁年龄段近30%为非正式雇佣) | 达到历史高点,16-24岁年龄组失业率(旧统计口径)一度超过21%。 | 4 (日), 42 (中) |
GDP增长 | 从高个位数跌至接近零增长,部分年份为负增长。 | 从高个位数/两位数放缓至中低个位数,对长期停滞的担忧加剧。 | 1 (日), 41 (中) |
房地产市场 | 泡沫破裂后,经历长期的价格下跌和市场停滞。 | 严重危机,开发商违约(如恒大),房价下跌,信心崩溃。 | 2 (日), 41 (中) |
主流青年心态 | “低欲望”、“治愈”、焦虑、政治冷感。 | “内卷”、“躺平”、焦虑、务实主义。 | 8 (日), 45 (中) |
人口趋势 | 快速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开始;劳动年龄人口达到顶峰。 | 快速老龄化,出生率骤降;总人口开始下降。 | 5 (日), 44 (中) |
收入/不平等 | 工资停滞,基尼系数上升,“中流崩溃”。 | 不平等加剧,生活成本高昂,对财富分配(如明星高收入)感到不满。 | 1 (日), 45 (中) |
数字竞技场:高度互联世界中的不同心态
从“低欲望”到“躺平”
本节对两国青年的心理反应进行细致的比较。
- 日本的“低欲望”:这是一种被动的、渐进的从泡沫时代野心中撤退的姿态——一种安静的顺从,其特征是减少消费、推迟婚姻,并寻求微小、个人的慰藉(“治愈”)8。它源于对未来的乐观情绪的丧失。
- 中国的“躺平”:这是一种更主动、更有意识、也更具政治意味的抗议形式。它是有意拒绝参与被视为毫无意义且具剥削性的“内卷”式竞争 46。它源于对系统性不公和过度劳累的倦怠感。
互联网的角色:边疆 vs. 斗兽场
这是两者之间最关键的分歧点。
- 日本(1990年代):互联网是一个新边疆。它是一个独立的、逃离“失落十年”压抑现实的空间。它是一个在主流之外进行创造、建立社群和塑造身份的地方 32。其技术上的局限性(如拨号上网)反而催生了一种专注而深入的参与模式 31。
- 中国(当下):互联网是一个全景式环境,一个数字化的斗兽场。它并非现实的避难所,它本身就是现实。“内卷”的压力通过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和零工经济被无限放大。“躺平”作为一种哲学,恰恰是在这些平台上被实践和辩论的。数字世界本身就是斗争的舞台,而非逃离斗争的庇护所 47。
作为应对机制的消费
本节将比较两个时代的年轻人如何利用消费来应对压力。
- 日本(1990年代):消费转向简约、追求性价比(如优衣库的“价廉物美”),以及满足个人爱好 9。其核心是寻找负担得起的满足感。
- 中国(当下):消费行为更为复杂。一方面存在理性消费的趋势 44,另一方面,“情绪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在能够提供心理安慰和治愈感的事物上支出巨大,例如购买盲盒、养宠物,甚至求助于玄学和占卜,以此作为对抗“内卷”压力的直接解药 48。这是一种通过商业行为进行的、更急切、更明确的寻求心理慰藉的方式。
这种对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差异:当代中国青年面临着一种他们的日本前辈在90年代未曾经历的“成熟的诅咒”。90年代的日本青年是数字荒野上的拓荒者,这片未被开垦的边疆为他们提供了真实的可能性。而今天的中国青年继承的是一个高度商业化、被算法严密控制的成熟互联网。这个数字环境非但没能提供一个出口,反而常常强化了他们试图逃离的竞争压力和社会比较。90年代的日本互联网以用户在去中心化的个人主页上创造内容为特征 32,而当代中国互联网则由大型中心化平台(如微信、抖音、微博)主导 47。边疆是创造的空间,竞争度低;而成熟市场则是高度竞争和优化的空间。对于一个90年代的日本少年来说,创建一个网站是一种新颖的自我表达,面对的是一个规模小且经过自我筛选的受众群体。而对于一个当代中国青年来说,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内容,会立即将他们置于一个由点赞、浏览量和社会指标所统治的庞大竞争生态系统中。表演的压力已内嵌于基础设施之中。这意味着,尽管两代人都面临经济幻灭,但他们可资利用的数字工具却扮演了截然相反的角色。对日本人来说,互联网是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一个寻找意义的新空间);而对中国人来说,互联网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一个加剧“内卷”的空间)。这使得中国青年面临的心理负担可能更重,他们通往“治愈”的道路也更为复杂。
结论:历史的教训与未来的预示
综合发现
本报告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1990年代的日本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关键相似点(经济停滞、青年幻灭、人口压力)和决定性的差异点(互联网的性质、心理反应的特征)。
来自日本的教训
日本的经验提供的首要教训是,泡沫经济后的长期停滞不仅是一个经济事件,更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心理现象。未能及时应对根本性的结构问题和信心危机,可能导致数十年的低增长和国民心态的永久性转变 7。日本的案例同样表明,即使在经济停滞期,技术革命依然会发生,但其被接纳的方式和产生的影响,将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塑造。
对中国的预示
中国正面临着相似的经济、人口和社会危机的交汇,但其规模更大,且发生在一个高度互联、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世界。其数字环境的“成熟诅咒”意味着社会压力可能更为剧烈且难以逃避。本报告的最终分析认为,尽管日本最终进入了一个稳定但低增长的“治愈”型社会,中国的未来道路却远非确定。与日本青年的被动退守相比,中国青年“躺平”的姿态更具主动性和政治意味,再结合其成熟互联网的放大效应,如果青年绝望感的根源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引发更不稳定的社会和政治后果。通过借鉴日本“失落十年”的深刻历史先例,我们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发展轨迹将取决于其如何应对这一代人深刻的经济与精神双重困境。
参考文献
华尔街见闻 - 最先失去的十年:90年代日本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转变↩
许小年 - 日本失去的30年与「资产负债表衰退」↩
新华网 - 2016 - 代际不公成日本社会突出问题↩
经济观察网 - 泡沫破裂前后:1980年代以来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历程↩
王伟 - 从瓦解走向重构:平成时期日本的社会变迁↩
张季风 -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一个伪命题↩
张季风 - 日本经济未必失去了二十年↩
王瑜 - 2020 - 日本平成时代的治愈系文化↩
人民网 - 2013 - 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变迁↩
デジタルアーツ株式会社 - 日本におけるインターネットの歴史↩
e-bird - 日本初のこと-インターネットの歴史(第3回)↩
クーリエ・ジャポン - “稀代の投資家”孫正義は窮地になるほど本領を発揮する↩
企業家倶楽部 - 【ベンチャー三国志】Vol.16↩
経営者通信Online - 楽天株式会社 代表取締役会長兼社長 三木谷 浩史↩
ヒカリ - 三木谷浩史「楽天」を創った漢↩
ホームメイト - ビッグカンパニー - インターネットバブルとは?↩
データ・マックス - 【回想】ネットバブルの寵児・SB孫正義氏、光通信重田康光氏(前)↩
株式会社ライトコード - 令和の若者は知らない「インターネット回線高速化の歴史」↩
レンタルサーバーCPI - インターネットの歴史がわかる | おさらい!Web制作史↩
Geekly(ギークリー) - インターネットの歴史をわかりやすく解説!世界と日本の通信事情まとめ↩
もったいない運送 - Windows95は何が凄かった?3つの革新と社会的影響↩
ZIUS - ホームページを取り巻く今昔を振り返る↩
デイリーポータルZ - nano-ナノ-、@ peps!…懐かしいガラケー時代の「ホムペ」文化を振り返る↩
YouTube - 【ゆっくり解説】時代の先読み!世界でもカルト的人気を誇る迷作‼serial experiments lain↩
Books&Apps - 人生で大事なことは全て、パソコン通信で学んだ。↩
note - 90年代のオタク研究① 彼ら彼女らが見ていた物↩
Workship - 90年代のホームページ制作はとんでもなくカオスだった↩
财新网 - 2024 - 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的复兴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みずほリサーチ&テクノロジーズ - 2022 - 中国の若年失业率は高止まりへ 新卒急増で就職环境は一段と厳しく↩
note - 中国の若者に広がる「寝そべり族」 向上心がなく消費もしない寝そべっているだけ主义【クーリエ・ジャポンからの抜粋-Vol.70】↩
博報堂 - 2024 - 「内巻」、「躺平」よりも、自分の世界を軽やかに啓いていく「軽啓↩
マナミナ - 「感情」で消費する中国のZ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