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约翰·纳什:美丽心灵之外的非凡与挣扎
约翰·纳什:美丽心灵之外的非凡与挣扎
约翰·福布斯·纳什,一个在公众记忆中常常与诺贝尔奖、《美丽心灵》和精神疾病抗争交织的名字。然而,菲尔兹奖得主塞德里克·维拉尼的演讲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为立体、充满惊奇与悲情的纳什。他是一位“非常奇特”、“非凡”的数学天才,他的工作如同伟大的几何学家格罗莫夫所言:“这不可能是真的,但它却是真的。” 尽管他最为人知的“纳什均衡”理论(出自一篇仅仅两页的博士论文)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本人却可能视其为“最微不足道”的成就。
纳什的人生轨迹颇为独特。他出生于弗吉尼亚州,内心最初是个工程师,还学过化学,但最终被数学的深邃所吸引。1948年,他踏入普林斯顿大学,迅速展现出惊人天赋。到了1951年,这位年轻人已经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纽约的库朗研究所以及普林斯顿等地,书写他世界级数学家的生涯篇章。
年轻的纳什不仅才华横溢,性格也棱角分明。他“体格强壮”,但并不以谦逊闻名,甚至被认为“相当令人讨厌”。他对自己的才智极为自信,公开宣称自己是天才,觉得甚至比当时的数学巨匠诺伯特·维纳更胜一筹。这种近乎“自负得要命”的傲慢激怒了他的同事安布罗斯。一次,安布罗斯带着恼火向纳什发起了挑战:“如果你那么厉害,为什么不去解决等距嵌入问题?” 纳什的反应不是退缩,而是兴奋地追问:“什么?这是什么问题?哦,这很难吗?也许我能靠解决它出名!” 在确认了这个问题的分量后,他投入了两年多的心血。期间,安布罗斯甚至在信中嘲笑他“像维纳一样幼稚”、“像X一样急躁,像Y一样桀骜不驯”。然而,最终纳什不仅漂亮地解决了这个困扰数学界数十年的难题,还开创性地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让数学家们得以用全新的视角,“用双手”去理解和操纵几何空间。
纳什解决嵌入问题的惊人能力,让库朗研究所的著名数学家路易·尼伦伯格眼前一亮。当28岁的纳什来到库朗时,尽管年轻,却已“传奇先于人”。尼伦伯格认为,纳什正是解决他手中一个棘手的偏微分方程(关乎热量传导等现象中解的光滑性)问题的“那个人”。有趣的是,纳什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但他毫不怯懦,像个好奇的局外人一样四处请教,去普林斯顿、去纽约,找到专家:“嘿,我听说你是这方面的专家,能给我解释一下这个、那个吗?” 起初,他的问题甚至显得“相当愚蠢”,让尼伦伯格一度怀疑他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聪明。但渐渐地,纳什的问题越来越切中要害。他如同一个高明的“指挥家”,准确地识别出不同专家的特长,给他们分配任务:“嘿,朋友,我需要你证明这个,你是这方面的专家,你能给我这个。” 他将零散的部分整合进自己的宏伟蓝图。仅仅六个月后,这个难题便宣告解决,令所有人惊叹不已。
就在纳什即将迎来又一次学术高峰时,命运的残酷转折悄然降临。1957年,他得知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意大利数学家恩尼奥·德乔吉,几乎在同一时间用完全不同的方法独立证明了相同的结果。这对“病态地需要认可”的纳什来说是个沉重打击。他将自己未能获得1958年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归咎于这次“巧合”。他做出了一个“闻所未闻”的举动:撤回了已经被世界顶级期刊《数学学报》接受的论文,转而投给《美国数学杂志》,希望能借此获得1959年的博歇奖。然而,他再次失望了——那年的奖项颁给了尼伦伯格。
这似乎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大约在此时,纳什开始经历“偏执妄想”。1959年,他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这开启了他生命中长达二十多年的黑暗岁月。他时常需要进出精神病院,在短暂的清醒和令人痛苦的复发之间徘徊。据维拉尼描述,在那些“完全悲惨”的日子里,他如同幽灵一般“在普林斯顿的走廊里游荡,胡言乱语”。这是一种在当时被认为几乎不可能康复的疾病。
然而,纳什的人生就是一部充满惊奇的篇章。大约在1990年前后,他的病情竟开始“自发地、逐渐地好转”。世界似乎也准备好重新拥抱这位失落的天才。1994年,他因那篇早期的博士论文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电影《美丽心灵》上映,罗素·克劳扮演的纳什形象深入人心。尽管这部电影在时间线、精神疾病的性质乃至科学贡献的描绘上都“巧妙地把一切都搞得一团糟”,以至于纳什本人“讨厌这部电影的每一个细节”,但它确实让纳什的名字传遍了世界。(有趣的是,他的妻子艾丽西亚却觉得由好莱坞美女詹妮弗·康纳利扮演自己“很可爱”。)
尽管诺奖和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声誉,但在数学家眼中,纳什在几何分析和偏微分方程领域那些更为深刻、更具原创性的工作,尚未得到应有的最高认可。与此同时,他当年那些看似“凭空出世”的思想,在他沉寂的岁月里,已经悄然影响了新一代数学家。维拉尼本人就曾在普林斯顿偶遇纳什,这位传奇人物让他敬畏到“第一次遇到他时甚至不敢和他说话”。
终于,在2015年,数学界给予了纳什最高的荣誉。他与老朋友路易·尼伦伯格共同获得了阿贝尔奖,正是为了表彰他们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及其几何分析应用中做出的“引人注目且相似的贡献”。在奥斯陆的颁奖典礼上,挪威国王亲自颁奖,场面感人。纳什发表了演讲,甚至回忆起早年与爱因斯坦讨论工作的往事。维拉尼有幸主持了纳什的一场公开演讲,那是他们的第四次相遇。整个数学界都觉得:“终于,他得到了这份奖励,他可以放松了。”
然而,命运的剧本往往出人意料。仅仅几天之后,2015年5月23日,就在从奥斯陆载誉归来,前往普林斯顿的路上,纳什和他的妻子艾丽西亚乘坐的出租车遭遇车祸,两人不幸同时遇难。这个结局如此突然,如此悲伤,也如此符合尼伦伯格后来的感叹:纳什“做任何事都从不像任何人”,“像外星人”,他的证明无人能懂,他自己也无法解释,他看到了不可能,他在精神失常后获得了诺奖,最后,“他的死也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