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ista

王阳明《尊经阁记》

原文来自《古文观止》,白话文翻译与注释为Grok 3生成。

尊经阁记(白话文翻译)

什么是“经”?
“经”就是永恒的真理。它在天上,叫做“天命”;赋予人,叫做“本性”;在人身上,叫做“心”。心、性、命,其实是一回事。它贯穿于人和万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贯穿古今,无处不在,无处不同,永不改变。这就是永恒的真理。

真理如何表现?
当真理在内心被触动时,就会产生怜悯之心、羞耻之心、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当它体现在具体事务上,就表现为父子之间的亲情、君臣之间的道义、夫妻之间的区别、长幼之间的次序、朋友之间的诚信。这些怜悯、羞耻、谦让、是非,以及亲情、道义、次序、区别、诚信,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心、性、命的表现。它们同样贯穿人和万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贯穿古今,无处不在,无处不同,永不改变。这就是永恒的真理。

真理在经典中的体现
用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表达真理,就叫做《易经》;用政治制度和事务的施行来表达,就叫做《尚书》;用抒发感情的歌咏来表达,就叫做《诗经》;用礼仪规范的条理来表达,就叫做《礼记》;用愉悦和平的心境来表达,就叫做《乐经》;用辨别真假、善恶的标准来表达,就叫做《春秋》。从阴阳变化到真假善恶的辨别,其实都是一回事,都是心、性、命的表现。它们同样贯穿人和万物,遍及四海,充塞天地,贯穿古今,无处不在,无处不同,永不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六经”。
六经是什么? 六经并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心中的永恒真理。

六经的具体作用
《易经》记录了我心中的阴阳变化规律;《尚书》记录了我心中的政治制度和事务;《诗经》记录了我心中的情感抒发;《礼记》记录了我心中的礼仪规范;《乐经》记录了我心中的愉悦和平;《春秋》记录了我心中的真假善恶判断。
君子对待六经,就是从自己心中寻找这些真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实践:

圣人为何写六经?
过去,圣人为了维护人类的正道,担心后世迷失,所以撰写了六经。这就像一个富裕家庭的祖先,担心子孙遗忘或散失家产,最终陷入贫困,于是把家里的财富记录下来,传给后代,让他们世代守护并享用这些财富,以免陷入困境。
同样,六经就是我们心中的“财富记录”,而真正的财富——真理——其实就在我们心中。就像家里的财富,各种具体内容都存在家中,记录只是名称和数量的清单罢了。

世人的误区
可是,世上的学者不知道从自己心中寻找六经的真义,只在字面和表面上钻研,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文字解释,自以为这就是六经。这就像富家子弟,不去守护和享用真正的财富,却让财富一天天散失,最终变成穷人、乞丐,还拿着记录本炫耀说:“这就是我的财富!”这有什么区别呢?

六经之学的衰落
唉!六经的学问之所以在世上不被理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尊经阁的由来
越城原本有座稽山书院,位于卧龙西冈,早已荒废。郡守渭南南大吉先生在治理百姓之余,感慨当今学风的支离破碎,决定用圣贤之道来提升教育。于是,他让山阴县令吴瀛扩建书院,重新修葺,并在书院后建造了尊经阁。他说:“经典端正,百姓就会兴盛;百姓兴盛,就没有邪恶了。”
尊经阁建成后,他请我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士子。我无法推辞,就写下了这篇记。
希望
唉!希望世上的学者能领会我的观点,从自己心中去探求真理,或许就能明白如何真正尊崇六经了!


尊经阁记(原文)

经¹,常道²也。其在于天,谓之命³;其赋于人,谓之性⁴;其主于身,谓之心⁵。心也,性也,命也,一⁶也。通人物⁷,达四海⁸,塞天地⁹,亘古今¹⁰,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¹¹。

其应乎感也¹²,则为恻隐,为羞恶,为辞让,为是非;其见于事也¹³,则为父子之亲,为君臣之义,为夫妇之别,为长幼之序,为朋友之信。是恻隐也,羞恶也,辞让也,是非也;是亲也,义也,序也,别也,信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是常道也。

以言其阴阳¹⁴消长¹⁵之行焉,则谓之《易》;以言其纪纲政事¹⁶之施焉,则谓之《书》;以言其歌咏性情¹⁷之发焉,则谓之《诗》;以言其条理节文¹⁸之着焉,则谓之《礼》;以言其欣喜和平¹⁹之生焉,则谓之《乐》;以言其诚伪邪正²⁰之辨焉,则谓之《春秋》。是阴阳消长之行也,以至于诚伪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谓心也,性也,命也。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也。夫是之谓六经²¹。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²²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诚伪邪正者也。君子之于六经也,求之吾心之阴阳消息而时²³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纪纲政事而时施焉,所以尊《书》也;求之吾心之歌咏性情而时发焉,所以尊《诗》也;求之吾心之条理节文而时着焉,所以尊《礼》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时生焉,所以尊《乐》也;求之吾心之诚伪邪正而时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盖昔者圣人之扶²⁴人极²⁵,忧后世²⁶,而述六经²⁷也,犹之富家者之父祖,虑其产业库藏之积,其子孙者,或至于遗忘散失,卒²⁸困穷²⁹而无以自全³⁰也,而记籍³¹其家之所有以贻³²之,使之世守其产业库藏之积而享用焉,以免于困穷之患。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犹之产业库藏之实积,种种色色³³,具存于其家,其记籍者,特³⁴名状³⁵数目而已。而世之学者,不知求六经之实于吾心,而徒考索³⁶于影响³⁷之间,牵制³⁸于文义之末³⁹,硁硁然⁴⁰以为是六经矣。是犹⁴¹富家之子孙,不务⁴²守视⁴³享用其产业库藏之实积,日遗忘散失,至为窭人⁴⁴丐夫⁴⁵,而犹嚣嚣然指其记籍曰:“斯吾产业库藏之积也!”何以异于是?

呜呼!六经之学,其不明于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⁴⁶;习⁴⁷训诂⁴⁸,传⁴⁹记诵⁵⁰,没溺⁵¹于浅闻小见⁵²,以涂⁵³天下之耳目,是谓侮经;侈淫辞⁵⁴,竞诡辩⁵⁵,饰⁵⁶奸心盗行⁵⁷,逐世⁵⁸垄断⁵⁹,而犹自以为通经,是谓贼经⁶⁰。若是者,是并其所谓记籍者,而割裂弃毁之矣,宁⁶¹复之所以为尊经也乎?

越城⁶²旧有稽山⁶³书院⁶⁴,在卧龙⁶⁵西冈,荒废久矣。郡守⁶⁶渭南南君大吉⁶⁷,既敷政⁶⁸于民,则慨然⁶⁹悼⁷⁰末学⁷¹之支离⁷²,将进之以圣贤之道,于是使山阴⁷³令吴君瀛拓⁷⁴书院而一新⁷⁵之,又为⁷⁶尊经阁于其后,曰:“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⁷⁷矣。”阁成,请予一言,以谂⁷⁸多士⁷⁹,予既不获辞⁸⁰,则为记之若是。呜呼!世之学者,得吾说而求诸⁸¹其心焉,其亦庶乎⁸²知所以为尊经也矣。


注释内容(名词解释)

  1. :指儒家的经典,如《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等,统称为“六经”。在文中,“经”被王阳明赋予更深的哲学意义,代表永恒的真理或“常道”。
  2. 常道:永恒不变的真理或规律,指贯穿天地人、亘古不变的道德法则,与王阳明心学中的“良知”密切相关。
  3. :天命,即自然界的规律或上天赋予的使命,在此指真理在天道层面的体现。
  4. :人性,本性,指人天生具有的道德本心,王阳明认为即“良知”。
  5. :人的内心或意识,王阳明心学认为“心即理”,心是真理的载体,包含良知。
  6. :指心、性、命的统一,强调真理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7. 通人物:贯通于人和万物,表明真理普遍存在于一切有生命之物。
  8. 达四海:遍及天下,形容真理的广泛性。
  9. 塞天地:充满天地之间,强调真理的无处不在。
  10. 亘古今:贯穿古今,强调真理的永恒性。
  11. 是常道也:再次强调“经”就是永恒的真理。
  12. 应乎感:指真理在内心受到外界刺激时的反应,如情感或道德直觉。
  13. 见于事:指真理在具体社会关系或事务中的体现。
  14. 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如昼夜、寒暑等,常用以解释变化规律。
  15. 消长:消减与增长,指阴阳的动态变化。
  16. 纪纲政事:社会秩序和政治事务,指国家治理的制度与实践。
  17. 歌咏性情:通过诗歌抒发内心的情感与人性。
  18. 条理节文:礼仪的条理和规范,指社会行为的准则。
  19. 欣喜和平:愉悦与和谐的心境,指音乐对人心的陶冶作用。
  20. 诚伪邪正:真诚与虚伪、邪恶与正义,指道德判断的标准。
  21. 六经:儒家经典,包括《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被认为是圣人之道的载体。
  22. 阴阳消息:阴阳的消长变化,消息指增减、变化的动态过程。
  23. :适时,根据具体情境和时机。
  24. :扶持、维护。
  25. 人极:人类的最高道德标准或正道。
  26. 忧后世:担心后代迷失正道。
  27. 述六经:创作或整理六经,以传承真理。
  28. :最终。
  29. 困穷:贫困、困窘。
  30. 自全:自我保全,维持生存。
  31. 记籍:记录、账本,指书面文献。
  32. :遗留、传给后代。
  33. 种种色色: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
  34. :仅仅,只是。
  35. 名状:名称和描述。
  36. 考索:考证、探求。
  37. 影响:影子和回声,比喻虚幻或表面的东西。
  38. 牵制:束缚、拘泥。
  39. 文义之末:文字表面和细枝末节的意义。
  40. 硁硁然:浅薄固执的样子。
  41. 是犹:就像。
  42. :致力于。
  43. 守视:守护和看管。
  44. 窭人:穷人。
  45. 丐夫:乞丐。
  46. 乱经:扰乱经典的真义,指误解或曲解经典。
  47. :学习、钻研。
  48. 训诂:对古文字词的解释和注释。
  49. :传播、传授。
  50. 记诵:背诵、记忆。
  51. 没溺:沉溺、迷失。
  52. 浅闻小见:肤浅的知识和狭隘的见解。
  53. :蒙蔽、掩盖。
  54. 侈淫辞:夸张华丽的言辞。
  55. 竞诡辩:争相进行狡辩。
  56. :掩饰、美化。
  57. 奸心盗行:邪恶的心思和偷盗的行为,指道德败坏。
  58. 逐世:追逐世俗的利益。
  59. 垄断:独占、谋取私利。
  60. 贼经:破坏经典,指严重违背经典精神。
  61. :哪里、どうして。
  62. 越城:今浙江绍兴,文中指王阳明所在的地区。
  63. 稽山:绍兴附近的一座山,书院所在地。
  64. 书院:古代的私立教育机构,类似学院。
  65. 卧龙:地名,绍兴附近的一处山冈。
  66. 郡守: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市长或省长。
  67. 渭南南君大吉:南大吉,字渭南,时任绍兴郡守,尊经阁的发起人。
  68. 敷政:施行治理,指治理地方事务。
  69. 慨然:感慨、慷慨。
  70. :哀叹、感伤。
  71. 末学:浅薄的学风,指当时流行的支离破碎的学问。
  72. 支离:零散、破碎,指学风不完整。
  73. 山阴:绍兴下辖县。
  74. :扩建、拓展。
  75. 一新:焕然一新,修葺一新。
  76. :建造。
  77. 邪慝:邪恶、罪恶。
  78. :告诫、提醒。
  79. 多士:众多士人,指读书人或学生。
  80. 不获辞:无法推辞。
  81. 求诸:探求于。
  82. 庶乎:或许、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