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ista

中文互联网的性别对立与“波伏娃热”「Perplexity」

最近中文互联网上为何频繁提起波伏娃?

最近中文互联网上频繁提起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主要源于2025年8月初中国多所高校(如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的官方微博几乎同时集中推送波伏娃的回忆录终卷《清算已毕》相关内容。这一事件背景是武汉大学因性别争议案件引发的舆论风暴,而波伏娃的思想,特别是她关于“人如何成为完整的自我”和“女人追求的不是成为女人,而是成为完整的人”的宣言,与该事件中性别权力的话语形成了微妙的共振。

这些高校的官媒推送呈现明显的同步性和统一性,引发网上关于背后是否有统一内容指导群体的讨论。此举被部分人视为学术自由的表达,而另一些人则批评为“女拳组织的集体示威”,并将波伏娃作为意识形态符号来进行政治和社会争论,在中文网络空间中,她的形象被极端化和符号化,成为女权主义与保守主义冲突的焦点。

总体来看,这次波伏娃热议反映了当代中国在性别议题、学术自由、公共表达和社会价值观转型方面的复杂张力。波伏娃不仅是学术经典,更被卷入公共舆论的意识形态博弈,成为了象征性符号,激发了关于女性权利、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激烈辩论。

这场争议揭示了学术与公共记忆的鸿沟,高校在表达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以及性别议题中个体权利与集体认同的张力。正如波伏娃在书中强调的,“人通过选择定义自我”,这也许是对这场风暴最深刻的回应。

简言之,波伏娃之所以频繁被提及,是因为她的哲学思想与当前中国社会性别和权力争议紧密相关,引发了广泛且激烈的讨论与关注。


在中国网络舆论中,似乎性别对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局面,过于激烈

你的观察是准确的,当前中国网络舆论中的性别对立确实进入了一个较为激烈甚至极端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和原因如下:

背后深层原因包括:

目前看来,这种网络上的性别对立氛围已非个案,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舆论焦点,需要社会各界理性反思与回应。


最近有哪些被热议的具体性别对立事件?

最近被热议的具体性别对立事件中,最为关注的是“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该事件始于2023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杨某某(女)指控本科生肖某某(男)在图书馆性骚扰引发的争议。学校对肖某某作出记过处分后,肖某某申诉否认骚扰行为,法院在2025年7月判决驳回杨某某诉请。事件伴随大量网络暴力、双方学术诚信与言论争议,成为社会广泛讨论的焦点,尤其引发对高校性骚扰举报机制、网络暴力及性别议题的严肃反思。

此外,有关“捞女游戏”引发的性别对立争议也很突出。2025年6月湖北日报发表评论,批评该游戏煽动性别对立和污名化女性,呼吁加大审查力度,但也有媒体为该游戏辩护,认为其具有社会警示和创新意义。该事件反映了中国网络中对性别议题认知的极化状态,举报与批评交织,反映了性别认知和表达的复杂矛盾。

另外,中央网信办在2025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中明确将挑起极端对立作为重点整治对象,特别提到防范通过影视作品、热门体育赛事等渠道激发性别撕咬、谩骂和极端女权主义传播,这也引发了公众对网络性别争议的关注和治理思考。

这几大事件体现出中国网络性别对立局势的尖锐和复杂,既呈现具体个案带来的社会效应,也反映了系统性社会问题通过性别视角的激烈外化。


从第一性原理分析:这种性别对立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从第一性原理分析,中国网络性别对立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 文化与心理基础
    • 东亚文化中存在传统的父权制和男性主导价值观,与现代女性权利诉求形成较大张力。
    • 民族性格上,部分中国女性对西方女权的抽象原则“皈依”较深,但缺乏内在心灵生活的平衡,导致极端追求和激烈表达,易激化冲突。
    • 社交媒体的群体心理效应放大了情绪化表达和极端立场,使得性别对立变得公开且激烈7
  2. 社会结构与现实压力
    • 性别平等在经济、教育、就业、婚恋等方面存在结构性不平等和制度障碍,女性权益诉求长期未被有效满足,积累了大量矛盾。
    • 男性也面临经济压力、社会预期和身份认同困惑,双方的焦虑交织成网络舆论中的对立8
  3. 媒体与网络环境影响
    • 社交平台为了流量,鼓励极端和对立的话语,导致理性讨论被削弱。
    • 政府对性别议题的控制使得部分女权声音被边缘化或污名化,引发反弹和更激烈的网络冲突78
    • 反女权势力借助官方媒体的支持,在网络上形成强有力的反击力量,进一步激化了对立9
  4. 意识形态与社会转型阵痛
    • 经济增速放缓和社会转型期的阶级、身份矛盾趋于显现,性别问题成为容易引爆公众情绪的焦点。
    • 性别对立被部分利益集团和舆论操纵者用作转移社会矛盾、制造分裂的工具10

综上,中国网络性别对立根源在于文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现实社会结构性问题、媒介生态和网络传播机制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多重矛盾叠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文化教育、制度保障、舆论引导和社会政策多维着手,缓解各方焦虑,促进理解与合作78

  1.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9197.html

  2. https://www.dw.com/zh/当厌女成为潮流男性圈为何走红/a-73095793

  3. https://chinesefeminism.org/2025/03/13/webinar-mar-2025-2/

  4. https://www.cac.gov.cn/2025-01/19/c_1738899842680885.htm

  5. https://news.dayoo.com/china/202501/19/139997_54777542.htm

  6. https://www.chinanews.com.cn/cj/2025/01-19/10356246.shtml

  7. https://stephenleng.com/cn/on-chinese-gender-war/

  8. https://chinesefeminism.org/2023/07/19/yaya-online-feminism/

  9.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5571627

  10. 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comments/vk9qhd/%E4%B8%BA%E4%BB%80%E4%B9%88%E8%83%A1%E6%B8%A9%E6%97%B6%E4%BB%A3%E4%BA%92%E8%81%94%E7%BD%91%E4%B8%8A%E7%9A%84%E6%80%A7%E5%88%AB%E7%9F%9B%E7%9B%BE%E6%B2%A1%E6%9C%89%E4%B9%A0%E6%97%B6%E4%BB%A3%E9%82%A3%E4%B9%88%E4%B8%A5%E9%87%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