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行动的表象与深层逻辑:透视中国社会情绪的潮汐
- 来源: zaobaosg
- 视频: YouTube
激荡的序幕:当网红跌落神坛
在中国互联网的喧嚣中,知名教育网红张雪峰的骤然“失声”,无疑是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他的账号被禁言,并非因为一句“如果攻打台湾就捐款一亿”的豪言,因为类似的“爱国”言论在中文互联网上比比皆是。真正的症结,在于他无意间触及了社会深层的潜规则与不公的真相。这一事件,恰好发生在最新一轮“清朗”行动正如火如荼之际,它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揭示了官方与民间在社会情绪、价值观以及对“进步”理解上的巨大张力。
“清朗”行动的时代回响:表面治理与深层症结
中国官方自2016年起便持续推进“清朗”专项行动,旨在净化网络空间。然而,这一轮又一轮的行动,其背后却折射出更为复杂和严峻的社会现实。
政治氛围的严密化与经济下行期的社会情绪: 此次“清朗”行动的背景,首先是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一重大政治庆典,官方期望营造团结向上的舆论氛围。其次,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年轻一代普遍感到社会不公、前途渺茫,失望、悲观、焦虑的情绪如排山倒海般在互联网上蔓延。官方试图通过“清朗”行动清理这些“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安定”的负面言论,以期凝聚共识,共同应对内外部挑战。
运动式治理的局限: 然而,这种“运动式”的治理方式,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运动式治理的特点在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常态化的法律依据和衡量标准,往往是根据“当前局势判断”和“执政者想象”而决定。它无法触及社会问题的根本,即使网络上的抱怨和批评被屏蔽,这些由贫富差距、贪腐、违法滥权等社会固有问题带来的负面情绪依然存在,只是从显性表达转为私下暗流。
互联网“春秋笔法”的兴起:民意表达的新生态
面对日益严格的网络审查,中国的网民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当“枪”和“死亡”等敏感词被屏蔽时,他们创造出“众生平等器”、“真理”来指代枪械,用“领了盒”来表达死亡。这种独特的“新春秋笔法”和“网络文学体”,成为民间表达对社会现状看法的一种隐晦而顽强的形式。
这种现象反映出,官方有能力清理互联网的表面,但无法根除社会情绪的源头。网民总能找到101种方式去表达,即便被限制,他们也能在谐音、隐喻和文学创作中找到出口。这使得“清朗”行动最终可能沦为一种常态化的、形式大于实质的“艺术节”或“嘉年华”,每年更换治理主题,而民间的表达方式也随之不断演变和创新。
躺平青年:抵抗与共情的共同体
在“清朗”行动中被整治的“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尤其指向了中国当下的“躺平”文化。然而,这种“躺平”并非简单的颓废,而是一种对不公平竞争机制的软性抵抗。
“内卷”的本质与躺平的觉醒: 青年人选择躺平,是他们对“内卷”本质的深刻认识——即在不公平的社会背景下,资源被少数人提前拿走,而多数人却被迫进行激烈竞争的局面。例如,“萝卜岗位”的盛行,通过设置苛刻的限定条件,将绝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子弟排除在公职体系之外,这直接堵塞了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当竞争机制不公时,青年选择不参与,转向低消费、不买房、不生小孩的生活方式。
躺平背后的公共精神: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躺平”并非全面性的冷漠。当面对社会基本伦理道德和人性的美好受到侵犯时,例如四川江油的学生霸凌事件,原本“躺平”的青年们会群起而攻之,展现出惊人的凝聚力和公共参与精神。他们在一个独立于官方叙事之外的“共同体”中,通过共情与投射,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积极发声。这种“不参与内卷的躺平”与“积极参与公共议题的不躺平”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官方感到担忧,因为前者意味着社会活力的流失,而后者则挑战了官方不希望出现的激烈言论和负面情绪。
结构性张力:集体主义与个体自由的鸿沟
“清朗”行动与“躺平”文化的冲突,深层原因在于中国官方的集体主义执政文化与互联网时代个体自由意识的结构性张力。
集体主义的根基与挑战: 中共革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集体主义意识的塑造,它强调个人服从集体、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种集体主义美学和道德观,构成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根基,并延续至今。然而,互联网的兴起,本质上是个体自由通过新媒介形成的新公共文化和空间。它鼓励自我意识的展现、个性的张扬以及对个人权益的捍卫。
宏大叙事的失效: 经历了几十年市场经济熏陶和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宏大叙事已趋于“冷感”。2022年世界杯期间,人们对无数鲜活个体组成的球迷欢呼充满热情,而对失去自我个性的集体叙事则保持距离。这种青年人通过互联网和自我生活方式与官方宏大叙事之间划下的“鸿沟”,使得官方的治理难以真正奏效。
时代的病灶与治理的盲区
“清朗”行动试图清理网络上的“负面情绪”,其思维模式犹如公共卫生学,将这些言论视为“细菌”或“病毒”,试图通过“杀菌消毒”来“隔离”。然而,这种治理方式忽略了问题的“宿主”并非互联网本身,而是官员腐败、特权横行、经济下滑、社会不公以及年轻人看不到出路等深层病灶。
官方当然也在“反腐”、“振兴经济”、“改善社会不公”,但对于民众而言,这种努力显然不足够快,不足够深刻。当地方政府面对民众切身之痛的热点事件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无感”时,例如甘肃幼儿园孩子铅中毒事件中家长撕心裂肺的哭声与官员“自罚三杯”的道歉形成巨大反差时,民众的内心受到巨大冲击,排山倒海般的不满情绪便会喷涌而出。
余音不绝:在对抗与共存中演变
展望未来,“清朗”行动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存在,就像每年的艺术节一样,不断变换主题。而中国的网民,也将在审查与反审查的博弈中,持续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用新的“春秋笔法”记录他们的想法、理念和对生活美好的追求。
官方与民间,并非单向的压制与被压制,而是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共存关系。双方都是这场“传媒艺术盛会”的“演员”,在对抗与适应中共同演变。这道在集体主义与个体自由之间划下的鸿沟,以及由之产生的社会情绪潮汐,将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
本文整理自视频,提示词可见宝玉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