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guista

关于知识付费

这几年,知识付费存在感一直很足,一开始以为知识某个特定时期的现象,但到了AI盛行之后,知识付费市场似乎变得更加魔幻,好像大家天生就喜欢在网上买课、听讲座、找人咨询。这背后到底是为什么?这钱花得值不值?

一、为什么有人愿意掏钱买“知识”?

首先得承认,很多人愿意花钱,肯定是有需求的。

一方面,现在信息太多了,手机一刷,各种东西扑面而来,真真假假,看得人眼花缭乱。很多人就想,有没有人能帮我把有用的信息挑出来,整理好,最好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这就是知识付费能抓住的一个痛点:大家想要简单、直接、看起来“高效”的东西。信息爆炸,反而让人更想走捷径。

另一方面,不少人心里头有点焦虑。看到别人好像都在进步,自己不学点啥就怕被落下。花钱买个课,听个讲座,哪怕只是点个“在看”或者收藏一下,都能给自己一种“我在努力,我在变好”的感觉。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缓解焦虑的需求,是知识付费能火起来的重要原因。说白了,有时候买的不是知识,是心安,是“假装在努力”的门票。甚至有人觉得,免费的东西没好货,花钱了,才代表这东西有价值,学起来也更有动力——尽管这可能只是个错觉。

那么,知识付费到底卖的是什么呢?很多时候,它就是对着一些教程、方法论进行讲解,或者提供一对一的答疑、咨询服务。它的核心价值,可能不完全在于知识本身有多么高深独到(很多知识其实是公开的),而在于它提供了“被服务”的感觉和情绪价值。老师带着你学、有人给你解答疑问、让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陪伴感和确定感,满足了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当然,问题也不少。市面上的知识付费产品,质量那是良莠不齐。有的确实是干货,但也有很多是“正确的废话”,或者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搞得神神秘秘。还有一种常见的毛病是“喂饭式教学”,恨不得嚼碎了喂给你,过度简化,反而可能让你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命的是,不少花钱的人,可能本身阅读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就比较弱,就算买了“好东西”,也消化不了,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为什么花了钱,只能买到安慰?

很多人买了课,听了讲,感觉还是没啥变化,这是为什么呢?影响效果的因素其实挺多的。首先,一个很基础但也常常被忽略的问题,是阅读能力这道坎儿。这不单是认不认识字,而是能不能静下心来读懂长文章、理解稍微复杂点的逻辑。现在很多人习惯了刷短视频、看碎片信息,这种深度阅读和理解能力跟不上,就算知识本身是好的,也难以真正吸收消化。其次,知道和做到之间,往往隔着十万八千里。听懂了道理是一回事,能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起来、坚持下去,那完全是另一回事。从明白到行动,中间需要大量的练习、试错和坚持,知识付费往往只能帮你走到“知道”这一步,跨越“认知与执行的鸿沟”还得靠自己。

此外,教的方法也很关键。好的老师不仅自己懂,还得懂学生是怎么想的,知道用什么方式讲,学生才容易明白、容易接受。如果老师只按自己的逻辑讲,不管学习者的基础和特点,那效果肯定会打折扣,理想状态下教学内容和方式应该因人而异。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时间成本。虽然分享知识、录个课对提供者来说边际成本可能不高,但像一对一咨询这种服务,卖的就是老师实打实的时间,时间是稀缺的,所以价格自然更高。消费者付费,很多时候买的也是节省自己摸索的时间,或者是购买老师的宝贵时间。当然,适当收点费也有它的作用,它像个“筛选器”,能挡住一部分只是凑热闹、并不真想学的人,愿意付费的,态度上可能更认真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习效果,这就是所谓的“门槛效应”。最后,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坏习惯,就是“收藏等于学会”。很多人看到好东西,第一反应是收藏、保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文件夹里存了一堆课,却从没打开过,这种“囤积式学习”,让付费最终只换来了短暂的心理安慰。

三、“买知识”的人,都是谁?

大致可以看看两类人。

一类是可能认知基础相对薄弱的朋友,我们暂且称之为需要更多基础帮助的群体。他们可能阅读理解能力确实比较吃力,不太容易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更喜欢简单、直接、斩钉截铁的说法。他们容易被一些夸大其词的宣传吸引,也可能因为信息渠道单一,形成“井底之蛙”的认知。对他们来说,知识付费可能是寻求确定性和安全感的一种方式,但也更容易踩坑。

另一类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我们的需求是复杂的,可能是真想学点东西提升自己,也可能是因为焦虑想找个寄托,或者是希望有人能指导一下,少走弯路。我们里面,也有不少人存在阅读能力不足、信息筛选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

四、假如是卖知识的人,要怎么干?

那么,如果你是做知识付费的,想做得长久、赢得口碑,该怎么干呢?首先,应当多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想想。得下功夫去了解用户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认知水平怎么样,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根据这些来精心设计你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搞个性化服务往往更有效果,而不是一刀切。其次,别忘了学习是件挺辛苦的事儿,有时候光有知识还不够,所以不光要给知识,也得给点“能量”。这意味着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要提供积极的情绪价值,比如多些鼓励和支持,帮助学习者建立信心、保持学习的动力,这样效果可能会好很多。最后,定价也要实在。你的价格得对得起你提供的内容质量和服务所花费的时间成本,特别是像一对一咨询这样投入时间多的服务。设置适当的门槛,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筛选掉那些只是随便看看、并不认真的人,从而保证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但别漫天要价,想着去“割韭菜”,那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肯定长久不了的(当然,很多从业者确实只为了收割一波就开溜)。

总的来说

说到底,知识付费这行能火起来,确实是抓住了现在信息太多、大家心里又普遍发慌这个点,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刚需”。但说实话,这背后的问题也挺扎眼的:内容好坏差得远,学了到底有没有用很难说,再加上不少买家自己可能还没准备好怎么去学、怎么去用。

所以,掏钱买知识的人真得问问自己:我到底是想扎扎实实学东西,还是就图个心安,买个“我在努力”的感觉?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学不学得会、用不用得上?别最后钱花了,焦虑还在,只是换了个形式。

对卖知识那一方来说,光靠着卖焦虑、吹嘘“速成”肯定走不长远。 想做长久生意,最终还得拿出真材实料的价值和靠谱的服务来。指望一直收割那些只想“不劳而获”或者缺乏判断力的人,路只会越走越窄。

往后看,知识付费要想走得更稳、更健康,恐怕买家和卖家双方,都得更清醒、更实在一点才行。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游戏或许能玩一阵子,但要想真正创造价值,双方都得少点浮躁,多点真诚和理性。